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王国的建立, 第四十五章 斋戒-王国的建立地图免费阅读

第四十五章 斋戒-王国的建立地图
    唐使团名动京中了。

    西土夏民开疆拓土,重复旧国的消息让人振奋。沉寂已久的游侠风气开始复苏,街上少年抛弃了红娟脂粉,开始胄衣挎剑出行;

    用心精妙的贸易手札、金银兑换手册、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品、勾连纤巧的印刷机,也让本地工匠颇受启发,‘唐技’成了格物家们晶晶乐道的话题;

    最有趣的是一个西土大诗人被周人揭穿老底。那家伙应该是诸侯国流浪去唐国的骗子,竟然抄袭了中土、诸侯在唐后上百名诗人的大作,如今可谓名声扫地了。

    陈从哲等一并使团如今每天照例做三件事:收纳礼帖,见客论事,想办法销毁石九变的诗集。

    唐使团成员忙得焦头烂额,闲下来便大骂这石九变害人不浅,作为唐国诗坛冉冉升起的新星,虽然首首都是佳作有些让人怀疑,可陈从哲想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觉得那石越大多数诗的来历不清不楚,纵然有一两首诗是他自己做的便也好了,可是,竟真的没有一首是他的。

    周朝的文人也是闲的,他们看见唐国别的礼物都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可是听说了唐国有个欺世盗名的大诗人,便兴奋起来,连夜弄来了几本《石九变诗集》付梓加刊,旬日之间,竟然有数百卷石九变诗集流传神都。

    新出版的石九变诗集,每一首诗,都详细地标记了原诗作者的名号、详注等等。

    周朝的读书人对石九变先生从最初的嘲讽,变成了后来的摇头感叹,不知不觉还讽刺出了感情,觉得石九变先生可爱非常,想必是个洒脱不羁之人,不然怎敢为这等惊世骇俗之事。

    读书学子们逐渐好奇甚至喜欢上石九变的时候,周朝官员们却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抬高多少。

    据说周朝皇帝在斋戒中听到此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有趣得紧,却吩咐不必多问。

    皇帝不想追问此事,周朝人也无意因此折辱唐国,只把此事记入笑谈之中。

    关于石九变的说法,唐国使团讳莫如深,只说‘本非唐地人’,于是周朝便认定了,这个石越定是个‘诸侯中人’,并且极有可能是沛国人,因为沛国人最爱鄙薄祖宗,文坛也常有抑古崇今的大逆不道之言。

    唐使团驻地。

    “这个抢水儿,”陈从哲气得嘴唇发白,“险些坏我出使大事!我唐国乃是文章、刀剑并重的国家,如今被抢水儿打断了笔杆,不知几代人可以补回来!”

    “奇怪了,”几个眼睛通红的备官也是同仇敌忾,“石大人从哪里抄来这么多诗的?”

    “这还用想么,肯定是钱樵那小儿撺掇的。”陈从哲冷哼一声,“这钱樵坏得很,他想必早就看出石越要露馅,可他就是不说,惹下天大的笑话来。”

    “算了算了,”一个书记官放下了手中的笔,将几册石九变诗集丢在了废篓中,“周朝官家不过问此事,我们就不要自寻烦恼了。送出去的二十多卷诗集,已经全部收回来了。可是周朝的年轻士子们偷印的诗集,就没办法了。”

    “愧对王恩啊,”陈从哲闭目叹息,周围一片唐人官吏哀呼愧对王恩,“唐国脸上的一块疤,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揭掉。”

    “诶。”一众唐人脸都愁成了苦瓜,想着几天后觐见周朝皇帝的事情,心中都有些忐忑,未来的谈判,说不定会因为这个事情引起周人轻视,本来可以谈成的事情估计也不好谈了。

    “都记下来,写下来,”陈从哲双眼冒火,“有任何事情谈不成,都算在石越头上,回去让陛下圣裁。”

    “好的!”“好!”“早想参他了!”“哼!现在就记下来!”

    众多唐人官员来了精神,开始大书特书起来。

    “国信使,”一种唐人忙碌之中,有个小吏走进来,“周官家设坛了,从今日起,觐见陛下的唐人,要沐浴斋戒。”

    “好。”陈从哲点了点头,他之前已经和众多唐使团成员藏好了奶片、干酪、肉干,藏在腰带、鞋底等地方,不要说斋戒几天,就是斋戒一个月,他们也不怕,“我们下午便去。”

    玄马庙。

    周人仪仗封锁了街道,满脸笑意、盛着华衣的宫中人士一批批前来迎接唐国使团。

    陈从哲最先从庙中走出与周人见礼,在一众女官的陪伴下登上了大轿,前后有周人仪仗开路。

    陈从哲之后,唐使团成员陆续走出,登上了周人的马车。

    再之后,则是唐武官、唐兵士,他们骑马跟随。

    队伍最后,则是唐使团的普通人,他们步行前进。

    玄马庙前,周人仪仗的数量是唐使团的三倍有余,这些人在唐使团前方开路、后方鼓吹。

    神都之中,可以通过喧嚣之声辨别唐使团已经到了什么位置。

    周人百姓都站在路边翘首以望,‘唐统入周’的说法引起了周人一种很复杂的感觉。

    周朝统治日久,有许多次反叛以唐为旗号的反叛,唐,从来没有真正地离开过。至今在诸侯国、周朝偏远的地区,还是有大批夏人以唐自居。唐统入周后,唐在中土就真的算是尘埃落地,再也无法掀起一点波澜了。

    “唐名入西土,唐统入周朝。”

    唐国按照约定,去朝,称国,从此只存国号,不存朝号。同时,周朝一开始就对‘西唐’这个称呼推波助澜,周人百姓中间说起唐国的时候,也总会称之西唐二字。

    对唐国来说,与周朝完成了名分上的切割后,也一并实现了互相承认。双方算是联手瓜分了‘海上天子’仅存的一些法统。

    周朝在此前的一个月,已经派出了中立的商人团,将‘唐国入周’的消息传遍了诸侯国。

    现在这个消息还没有传开,但可以想见,一旦这个消息席卷诸侯,将会引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

    庙前街上,王鸣鹤站在人群之中乐呵呵地看着,唐国使团将会前往国坛周围的厢房驻扎,完成斋戒。

    这之后,将会有一名皇室成员前来主持祭礼,周朝将正式赐给唐国国号,承认章氏国权,并与唐国定盟。唐国使团在接受国书后,需要前往宫中赴宴,答谢周朝皇帝,献上礼物。

    “真好。”王鸣鹤点着头说道,“唐人归国了,”他看着天空,看着悠悠云层舒张,“真好。”

    王鸣鹤扭头离开了人群,与喧嚣躁动的鼓乐声越走越远。

    这一段时间王鸣鹤逛了神都,名气逐渐响亮,当然,这等名气有些毁誉参半的意思。

    有些游侠少年、武夫屠户专程找到王鸣鹤,邀他割肉喝酒、慷慨唱和,对他极为推崇。宴会结束后,许多游侠子弟会先行离场,留下马匹、佩剑、美衣,点名赠与王鸣鹤;

    有些时候,却有不少士人、学究前来呵斥王鸣鹤,说他行事不周:既然代为出使,进入周朝国境后便应该自去‘使位’,怎还要等着朝廷亲自开口,必然是恋权不去;

    更有不少绿洲商人和安息僧人一口咬定王鸣鹤与唐国使团都是假的,都是来欺骗天朝,希望皇帝不要因此再开边衅。

    王鸣鹤在街上闲逛的时候,总感觉身后有人尾随,他有好几次躲在酒家、牌屋、浴池之中,悄悄地观察尾随者,很快就推测出来对方应该是官府中人。

    陈从哲曾交代过王鸣鹤,周朝虽然夺了他周使的身份,可对他的看管并未减轻,“虽然不知官家作何打算,鸣鹤不得不小心。祭礼之上,唐国一定竭力保全王先生功名,若是官家为难,王先生便随我等回唐国,上卿之位,唐王绝不剥夺。”

    王鸣鹤知道陈从哲的话多半是出于安慰,却不会真的考虑前往唐国。

    王鸣鹤对唐国很有感情,可要他放下父子两代之忠、将东川王氏弃之不顾,他还是做不到的。

    王鸣鹤走到了马厩旁边,发现他的拴马桩上空空如也,他向周围看了看,“我的马呢?”

    一名帮闲有些尴尬地笑着,将一捆麻绳浸入池子,双手搓了两下皮围裙,抖了抖手上的水,“王先生,”帮闲按住一个鼻孔,从另一个鼻孔喷出鼻涕,“马的嚼谷钱,是算在西唐人身上的,官家给销账。现在西唐人移走了,这嚼谷钱,不知道找谁勾销?”

    “那是我的马。”

    “天子的马,也要吃粮嚼草。”

    “我给你钱。”王鸣鹤摸了胸口两枚大钱,递给对方,“这够了么?”

    “呵呵呵。”帮闲笑着接过钱,塞进怀里,“够了够了,有多有多。我再告诉您一个消息,您就别让我找钱了,您看行吗?”

    “我的马呢?”王鸣鹤有点急躁。

    “那我可当您答应了啊。您的马,叫几个官差牵走了,让您去衙门里拿,您得快点去。”

    “我马拴在你这里,怎么让官差牵走,不给我说的?”

    “诶唷,那您难为我了。唐使团早上走的时候,人山人海,我也找不着您啊?这边官爷催得紧,我能不给吗?”

    “衙门,什么衙门?”

    “您去北边,找左都衙门就好。”

    王鸣鹤想了想,有些不信,“左都衙门是刑科衙门,我又没吃官司,去那里做什么。”

    “那我就不知道了。”帮闲笑着摇头,走开两步,回头看着王鸣鹤说,“吃不准,说不定是周使称号的事情,惹得朝廷不快意了?毕竟您是假的么。”

    王鸣鹤抿了抿嘴,冷哼了一声,大步朝着北边走去。

    在路上,王鸣鹤遇到了几个巡差,他们认得王鸣鹤,纷纷过来打招呼。听说王鸣鹤被收了马,要去左都衙门报备,这几个巡差也有点懵,彼此询问了一下,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们把王鸣鹤带到了左都衙门,转身溜了。

    王鸣鹤进了衙门,立刻又衙门帮闲过来询问身份、事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