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唐朝诡事录(套装共3册), 第十九章《唐朝诡事录3》 4-唐朝诡事录1免费阅读

第十九章《唐朝诡事录3》 4-唐朝诡事录1
    第三卷凡人奇遇:等待你的是好运还是厄运

    刀疤心想,此处是断不可住了,便趁机逃跑。出门没跑二里地,却掉到了井里。他觉得井底软软的,于是用手去摸,摸到一个圆圆的东西。井下幽暗,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只好两手抓住那东西,慢慢凑到眼前:那是一颗女人的人头!

    绝壁仙洞

    唐德宗贞元年间,华州(即现在陕西省华县)有道观叫云台观。观内有位刘法师,辟谷不食杂粮,已有二十年。

    云台观在每年的一、七、十月的十五日,都会按道家惯例设斋宴,即所谓“三元之斋”。这时候,总会出现一个人,穿得不修边幅,面瘦色黑,居于斋席末座。吃完后,起身就走,持续了十年多。

    这十多年里,那个怪人的穿着和神色从没变过。刘法师感到奇异。

    有一次,刘法师终于走到怪人身边,问其姓名及来历。怪人说:“我叫张公弼,住在不远处的莲花峰东隅。”

    刘法师知道那里荒无人烟,张公弼如何能住在那里?他表示愿意去那里看看。

    张公弼很愉快地答应:“我那里可谓仙境,远过人间之乐。法师若愿同往,当会去除烦闷啊。”

    刘法师说:“如此更愿随君去。”

    于是,刘法师跟在张公弼身后,向莲花峰行去。

    莲花峰,西岳华山主峰之一,海拔超过两千米。华山本以险著称,莲花峰可谓险中之险。悬崖陡峭,一如刀削。通往莲花峰之路,是华山最危险的道路之一。

    张公弼、刘法师在苍翠的大山中走了二三十里。植被越来越茂密,山石越来越陡峭。二人攀藤附萝,经过了悬崖深谷,道路变得越来越险,即便是通臂猿猴,也绝难渡过。但张公弼却如履平地。刘法师跟在后面,也似有神助,一路走了下来。

    就这样,他们走了一天多,终于抵达莲花峰半山腰。

    面前是一面石壁,刘法师往身下一看,竟是无底之谷!若稍有不慎,坠落下去,必将粉身碎骨。刘法师不由得一阵眩晕。

    而那石壁,只陷入山体几寸。也就是说,能够让他们放脚的地方,窄之又窄。但张公弼面色从容,轻轻一跃,脚尖踩在那只有几寸宽的地方,身体贴于石壁上,随后叫刘法师跟上。但后者早已被吓得魂不附体。

    这时候,张公弼用手指轻叩石壁。过了一会儿,石壁里竟传出一个声音:“外面是谁?”

    张公弼答:“是我。”

    随后,石壁慢慢向两边打开,竟然是一道门!这把刘法师看得瞠目结舌。石门中别有洞天,实在令人惊异。

    张公弼刚想拉着刘法师往石门里走,这时,发出声音的那个人,有些生气地问张公弼:“为什么引外人来?”说罢,石门又合上,将二人关在外面。

    张公弼说:“并非外人,这位是云台观刘法师,是我老友,故请其来。为什么拒之门外呢?”

    此后石门才又打开,张公弼和刘法师得以进去。张公弼说:“刘法师跟我一路前来,所行艰苦,想必是十分饿了,请您给他准备点美食吧!”

    那人问刘法师:“你方便住下吗?”

    刘法师想了想,说:“以后再住吧,这次先来这儿看看。”

    那人点头,随后取来一碗水,又从胳膊肘后的青袋子里取了些药粉,倒进水里,给刘法师喝。后者一饮而下,觉得非常甘甜,而且喝完后,竟一点都不感到饿了。

    这时,张公弼说:“我昨天对刘法师说我们这里甚有仙境之乐。您施展一下异术吧,让法师看看。”

    那人没拒绝,打开石门,含水往谷下喷去。刘法师放眼望去,见幽谷中有一条苍龙和一头白象在那里对舞,姿势非常优美;又有鸾凤一对,在那里放歌,其声清越,更是动听。刘法师不禁看得入迷,直到被人拍了一下肩膀才清醒过来。

    那人示意张公弼送他回去。

    刘法师无奈,只能听其安排。但等到他下山后,再回望,先前凤歌龙舞的地方,现在唯有青崖面面,丹壑道道,林木葱翠,别无其他。

    刘法师怅然若失。

    快到道观时,张公弼不再相送。走之前,刘法师对他说,自己回到道观后将事情处理一下,就去找他,意思大约是以后就跟他混了。

    张公弼未置可否。

    过了几天,刘法师把道观里的事情安排好,便真的回去找张公弼。他按记忆里的路径,向着那绝壁攀缘,步步险阻,艰难异常。峰回路转,不久他便迷失山中。他非常懊丧,后悔当初没在石洞里住下。

    就这样,我们的主人公坐在华山深处,冲着天空呼喊张公弼的名字,但后者却再也没有出现。

    贞元中,华州云台观有刘法师者,炼气绝粒,迨二十年。每三元设斋,则见一人,衣缝掖而面黧瘦,来居末座,斋毕而去,如此者十余年,而衣服颜色不改。法师异而问之,对曰:“余姓张名公弼,住莲花峰东隅。”法师意此处无人之境,请同往。公弼怡然许之,曰:“此中甚乐,师能便往,亦当无闷。”法师遂随公弼行,三二十里,援萝攀葛,才有鸟道,经过崖谷险绝,虽猿狖不能过也,而公弼履之若夷途,法师从行亦无难。遂至一石壁,削成,高直千余仞,下临无底之谷。一径阔数寸,法师与公弼侧足而立。公弼乃以指扣石壁,中有人问曰:“为谁?”曰:“某。”遂划然开一门,门中有天地日月。公弼将入,法师随公弼亦入,其人乃怒谓公弼:“何引外人来?”其人因阖门,则又成石壁矣。公弼曰:“此非他,乃云台刘法师也,余故交,故请来此,何见拒之深也?”又开门,内公弼及法师,公弼曰:“法师此来甚饥,君可丰食遣之。”其人遂问法师:“便能住否?”法师请以后期。其人遂取一盂水,以肘后青囊中一刀圭粉糁之以饮法师,味甚甘香,饮毕而饥渴之想顿除矣。公弼曰:“余昨云山中甚乐,君盍为戏,令法师观之。”其人乃以水噀东谷中,乃有苍龙、白象各一,对舞,舞甚妙;威凤彩鸾各一,对歌,歌甚清。顷之,公弼送法师回,师却顾,惟见青崖丹壑,向之歌舞,一无所见矣。及去观将近,公弼乃辞。法师至观,处置事毕,却寻公弼,则步步险阻,杳不可阶,痛恨前者不住,号天叫地,遂成腰疾。公弼更不复至矣。昭应县尉薛公干为僧孺叔父言也。(《玄怪录》)

    故事是作者牛僧孺的叔父听昭应县县尉薛公干说的,前者又告诉了牛僧孺。

    这样神奇的石壁会不会真的存在于华山莲花峰?千年时光令我们无处可寻,但那绝妙的想象已带我们攀上石崖,并眺望到翩然起舞的白象与苍龙。

    耳中游

    这是一篇挑战幻想极限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唐朝宰相牛僧孺为我们设置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空间上的悖论。

    按牛僧孺的记叙,唐德宗时,进士张左去长安附近的鄠县、杜陵一带旅行,于旷野中遇一老翁。老翁乘了一匹白蹄青驴,背着鹿皮囊,自小径转上大道,神态逍遥,不像凡人。

    张左好奇,赶上去问其由来。老翁笑而不答。

    张左再问,老翁怒道:“小子,安敢如此逼问!我难道是盗贼不成,为什么一定要问我从哪儿来?”

    张左道歉,说:“我只是倾慕先生的超凡之趣,想追随左右,您又何必如此责怪我?”

    老翁说:“我没什么法术,只是长寿而已,也教不了你。你不会是在嘲笑我年迈潦倒吧?”说完,催驴而去。

    张左还真执著,一路催马跟随。也许他断定这老翁不是一般人了。他们来到一家客栈。老翁枕着鹿皮囊躺下,张左也睡在一边。

    张左有些疲倦,夜里想喝点酒,于是说:“我这有些酒,想与先生一起喝。”

    “酒?”老翁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我喜欢啊,你真是太了解我了。”看来老翁是个酒鬼。

    喝完后,老翁对张左的态度稍稍有了转变。后者谨慎地说:“小生没什么见识,愿先生指教,以长见闻,不敢有其他什么奢望。”

    老翁随后开始了一段漫长的讲述:“其实呢,我所见到的也不过是梁陈隋唐几代的事,其中不少史书上已有记载,我就说一点书上没有的吧。

    “南北朝时,我居岐州,原籍扶风,姓申名宗,后因仰慕北齐神武帝高欢,遂改名为申欢。十八岁那年,我随燕国公于谨进攻梁朝,破梁元帝于江陵。后来,于将军凯旋,我随一部分军队留下驻守。一天晚上,我梦到有两个丫鬟对我说:‘吕走天年,人向主寿。’醒后,我觉得奇怪,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找到城中一位占梦师。占梦师看到我后笑了,似乎以前就认识我。他告诉我说,‘吕走’即‘回’字,‘人向主’则是‘往’字,必须返回北方,才可长寿。我大惊,回去后跟留守城中的拓拔烈将军说明情况,被特批返回北方。

    “走之前,我又去了一趟占梦师那里,说返回北方的事解决了,问如何才能长寿。占卜师诡异地一笑,告诉我说,我前生是蜀地梓潼县人,叫薛君曹,好道教,喜欢吃丹药木蕊散,又爱读灵异之书,每天朗诵道家经典。后来迁居鹤鸣山,在那里建造了三间草堂,于门外遍种花竹,有泉水萦绕,岩石为景,自诩胜地。

    “一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薛君曹一个人坐在花树下独饮,酒醉酣畅,长啸道:‘我清远高逸如此,难道就没异人降临到我这里吗?’话刚说完,薛君曹感到耳朵里传来了车马声。很快有一驾小车从耳朵里飘出。车上有二童子,高二三寸,说:‘我们来自兜玄国,刚才听到你在月下长啸,其声清越,所以前来相会。’

    “薛君曹自是惊恐,问:‘你们刚才分明是从我的耳朵里出来的,怎么说从什么兜玄国来的?’童子说:‘你搞错了,兜玄国在我们的耳朵里,怎么会在你的耳朵里?’薛君曹说:‘耳朵里怎么会有王国?假如有,难道国民像小虫一样微小吗?’童子说:‘我国与你国没什么不同!不信的话,可跟随我们去看看。如果能留下,你就可长生了。’

    “说着,一个童子伸过耳朵,叫薛君曹看。在那耳朵里,真的看到一个别样世界,里面花木繁盛,飞楼相接,仿似异境。薛君曹禁不住诱惑,跳进了童子的耳朵。走了一会,便到一城,甚为瑰丽。薛君曹转脸,发现两童子站在身边。童子说:‘此即兜玄国,大小与你的国家不相上下。既然到了,就去拜见一下蒙玄真伯吧。’薛君曹被带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蒙玄真伯坐于翡翠帘后,身穿日月霞衣,戴通天冠,流苏飘扬,身边有四童子相侍。

    “之后,薛君曹被封为主录大夫一职。薛君曹想办公,但官署文书上的字,薛君曹一个也不认识,每天没什么事可做。不过奇怪的是,薛君曹脑子里有什么想法,手下很快都会知道。几个月后,薛君曹有思乡之感,登楼远望,作诗一首:风软景和丽,录花馥林塘。登高一怅望,信美非吾乡。薛君曹把诗歌展示给两童子。童子大怒:‘本以为你骨质高秀,安于清寂,所以才带你来这里,没想到你是个凡夫俗子!’随后,他们将薛君曹驱除出境。

    “薛君曹感到从耳朵中出来,飘然坠地,站起身,已回到自己的寓所,再问邻人,得知已过去七八年了。再后来,薛君曹死了,转世生于申家,即是现在的我,申欢。

    “接着,占卜师对我说:‘我前生是那童子,你前生是薛君曹。你因未脱俗念,所以未得长生,但仍能活上千岁。现在,送你一个符。”说完,他吐出红绢一尺多长,叫我吞下。我抬头再看占梦者,已消失不见。

    “从那以后,我就再没得过病,周游天下名山,现已二百多岁,所见异事甚多,都记下来,藏于鹿皮囊。”

    说着,申老翁打开皮囊,取出二轴书卷。上面的字,张左不认识。

    就这样,二人谈了将近一夜,黎明时,张左睡下,等再醒来,申欢已不知去向。

    前进士张左,尝为叔父言:

    少年南次鄠杜,郊行,见有老父乘青驴,四足白,腰背鹿革囊,颜甚悦怿,旨趣非凡。叟自斜径合路,左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至于再三,叟忽怒叱曰:“年少子,乃敢相逼!吾岂盗贼椎埋者耶?何必问所从来。”左逊谢曰:“向慕先生高躅,愿从事左右耳,何赐深责?”叟曰:“吾无术教子,但寿永者。子当嗤我潦倒,欲噱吾释志耳。”遂鞭乘促走,左亦扑马趋,俱至逆旅。叟枕鹿囊,寝未熟,左方疲倦,取酒将饮,就请曰:“箪醪期先生共之。”叟跳起曰:“此正吾所好,何子解吾意?”饮讫,左觇其色悦,徐请曰:“小生寡味,愿先生赐言以广闻见,然非所敢望。”叟曰:“吾所见梁陈隋唐耳,贤愚治乱,国史已具。然请以身所录者语子。”

    吾宇文周时居岐,扶风人也,姓申名宗,慕齐神武,因改为欢。十八,从燕公于谨征梁元帝于荆州,陷大将军。旋梦青衣二人谓余曰:“吕走天年,人向主寿。”既觉,吾乃诣占梦者于江陵市,占梦者谓余曰:“吕走,回字也。人向主,住字也。岂子住乃寿也。”时留兵于江陵,吾遂陈情于校尉托跋烈,许之。

    因却诣占梦者曰:“住即合矣,寿有术乎?”占者曰:“汝生前梓潼薛君曹也,好服木蕊散,多寻异书,日诵黄老一百纸,徙居鹤鸣山下,草堂三间,户外骈植花竹,泉石萦绕。”八月十五日,长啸独饮,因酒酣畅,大言曰:“薛君曹疏澹若此,何无异人降止?”忽觉两耳中有车马声,因颓然思寝,才至席,遂有小车,朱轮青盖,驾赤犊出耳中,各高二三寸,亦不知出耳之难。车有二童,绿帻青帔,亦长二三寸,凭轼呼御者,踏轮扶下,而谓君曹曰:“吾自兜玄国来,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本出吾耳,何谓兜玄国来?”二童子曰:“兜玄国在吾耳中,君耳安能处我?”君曹曰:“君长二三寸,岂复耳有国土!倘若有之,国人当尽焦螟耳。”二童曰:“胡为其然!吾国与汝国无异,不信,盍从吾游。或能使留,则君无生死苦矣。”一童因倾耳示君曹,君曹觇之,乃别有天地,花卉繁茂,甍栋连接,清泉翠竹,萦绕香甸。因扪耳投之,已至一都会,城池楼堞,穷极瑰丽。君曹彷徨,未知所之,顾见向之二童已在侧,谓君曹曰:“此国大小与君国,既至此,盍从吾谒蒙玄真伯。”蒙玄真伯居大殿,墙垣阶陛,尽饰以金碧,垂翡翠帘帷。中间独坐真伯,身衣云霞日月衣,冠通天冠,垂旒皆与身等。玉童四人,立侍左右,一执白拂,一执犀如意。二人既入,皆拱手拜伏,不敢仰视。有高冠长鬣绛纱衣人,宣青纸制曰:“肇分大素,国既百亿,尔沦下土,贱卑万品,聿臻于此,实由冥合,况尔清乃躬诚,叶于真宰,大官厚爵,俾宜享之。可为主录大夫。”君曹拜舞出门,即有黄帔三四人,引至一曹署。其中文薄,多所不识,每月亦无请受,但意有所念,左右必先知,当便供给。因暇登楼远望,忽有归思,赋诗曰“风软景和丽,录花馥林塘。登高一怅望,信美非吾乡”。因以诗示二童子,童子怒曰:“吾以君质性冲寂,引至吾国,鄙俗余态果乃未去,卿有何自忆耶!”遂疾逐君曹,如陷落地,仰视乃自童子耳中落,已在旧居处,随视童子亦不见,因问诸邻人,邻人云:“失君曹已七八年矣。”君曹在彼如数月。未几而君曹卒,遂生于申家,即今身也。

    占者又云:“吾前生乃出耳中童子。以汝前生好道,以得到兜玄国,然俗想未尽,不可长生。然汝由此寿千岁矣。吾授汝符,即归。”

    “因吐朱绢尺余,令吞之。占者遂复童子形而灭。自是不复有疾,周行天下名山,迨兹向二百余岁。然吾所见异事甚多,并记鹿革中。”

    因启囊,出二轴书甚大,字颇细。左不能读,请叟自宣,略述十余事,其半昭然可纪。此卷八事,无非叟之所说。其夕将明,佐略寝,及觉已失叟。后数日,有人于炭谷湫见之,叟曰:“为我致意于张君。”左遽寻之,已复不见。时贞元中。(《玄怪录》)

    《玄怪录》中的这个故事大约是唐人志怪传奇中想象力最为炫耀的一篇。其中最为玄妙的或许不在于诡秘的耳中仙境,而是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一是叙事者的多重转换,二是作者牛僧孺为我们设置的空间悖论。

    在故事中,主人公对那两名童子说:“你是从我的耳朵里出来的吗?”如果兜玄国在老翁申欢的前生薛君曹的耳朵里也就罢了。但两名童子却否定了这一说法,他们表示,是从自己的耳朵里来的。

    在三维空间里,一个人怎么会从自己的耳朵里跳出来?可见,这是一个悖论a来自b,但a中还有b。这无论如何是不可思议的。故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一段评价:“造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而煊赫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

    崔炜历险记

    唐德宗贞元年间,有士人名叫崔炜,是前监察史之子,出身世家,而且写得一手好诗,为人们所重。

    崔炜的父亲后迁南海郡从事一职,一家人也就住在了南海。后来,崔父去世,崔炜独立人间。他性格爽朗,爱结交豪侠,散家财于四方。没几年,他把房子也卖了,租房居住,有时则寄居寺院。

    七月十五将至,也就是盂兰盆日即恶鬼之节。

    南海郡的治所在番禺即广州。这里香火旺盛,在鬼节前夕,大家都奔赴寺院,设置美味佳肴,给从地狱里被放出的恶鬼吃,免得自己以后被缠身。

    开元寺中也一样,很是热闹。崔炜游走其间,无意中,看到一位要饭的老妇人,因不慎碰倒酒缸,被酒家追打。崔炜立即上前阻拦。对方要老妇人赔一千钱。崔炜身上没那么多钱,于是脱下衣服作价,给了那酒家。

    崔炜回过头,见那老妇人连句感谢的话也没说,就已经走远了。

    崔炜没有生气,而认为老妇人是有些来历的。果然,第二天,他又遇到老妇人。

    老妇人说:“多谢公子。老身没什么东西来答谢,只是善于灸治肿瘤,便送公子一些艾蒿吧。遇到长肿瘤的人,只要用像灯芯那么粗一小缕,就可以治好他的病了。不仅如此,你还有机会得到美女为妻。”

    崔炜一笑,接过艾蒿,而老妇人已经不见了。

    多天后,崔炜到海光寺游览,见一位禅师耳朵上长了个瘤,便拿出艾蒿,试着给他灸治。一切如老妇人所言,真就给治好了。

    禅师非常感激,说:“没什么好答谢公子的,只能念经为公子祈福了。不过,山下有一任姓老者,很有钱,他也有这种病。给他治好了,定能得到厚报。我来写封信,推荐你去。”

    后来在任家庄园,崔炜又治好了任老的病。后者说:“没什么感谢你的,就送十万钱给你吧!在我这里好好玩玩,别急着回去。”

    于是,崔炜就留在了任家的庄园。

    任家庄园一如迷宫,制式古异。崔炜发现,有些祠堂不仅供奉着神,还供奉着面目狰狞的鬼,这叫他不寒而栗,便想早日离开。

    但这一天,精通音乐的崔炜忽然听到妙绝的琴声,问家童谁弹的。家童说是主人的女儿弹的。于是犯了瘾的他,就把琴借来,自己弹起了来,却不知道,听到琴声的小姐,已经暗暗爱上了自己。

    却说古怪的任老,家中供奉着一个叫“独脚神”的鬼。每隔三年,任老必杀一人给鬼上供。现在,时间已经迫近了,却还没找到一个可杀的人。这时,他想起了崔炜,于是叫来儿子:“我听说大恩都可以不报,何况小恩?不如杀了门下这位客人祭鬼!”

    于是,夜半时分,任老派人把崔炜的屋门反锁了,准备动手。

    贞元中,有崔炜者,故监察向之子也。向有诗名于人间,终于南海从事。炜居南海,竟豁然也。不事家产,多尚豪侠;不数年,财业殚尽,多栖止佛舍。时中元日,番禺人多陈设珍异于佛庙,集百戏于开元寺。炜因窥之,见乞食老妪,因蹶而覆人之酒瓮,当垆者欧之。计其直,仅一缗耳,炜怜之,脱衣为偿其所直。妪不谢而去。异日又来,告炜曰:“谢子为脱吾难。吾善炙赘疣。今有越井冈艾少许奉子,每遇赘疣,只一炷耳。不独愈苦,兼获美艳。”炜笑而受之,妪倏亦不见。后数日,因游海光寺,遇老僧赘于耳。炜因出艾试炙之,而如其说。僧感之甚,谓炜曰:“贫道无以奉酬,但转经以资郎君之福祐耳。此山下有一任翁者,藏镪巨万,亦有斯疾。君子能疗之,当有厚报。请为书导之。”炜曰:“然。”任翁一闻,喜跃,礼请甚谨。炜因出艾,一爇而愈。任翁告炜曰:“谢君子痊我所苦,无以厚酬,有钱十万奉子,幸从容,无草草而去。”炜因留彼。炜善丝竹之炒,闻主人堂前弹琴声。诘家童,对曰:“主人之爱女也。”因请其琴而弹之。女潜听而有意焉。时任翁家事鬼曰独脚神,每三岁必杀一人飨之。时已逼矣,求人不获。任翁俄负心,召其子计之曰:“门下客既不来,无血属可以为飨。吾闻大恩尚不报,况愈小疾耳。”遂令具神馔,夜将半,拟杀炜……(《传奇》)

    然而没想到,这事却被小姐得知。她偷偷从窗缝里递给崔炜一把刀,并将事情原委告诉了他:“我家事鬼,公子还是用这把刀打开窗子跑了吧。不然,定会被杀死祭鬼!”

    崔炜大惊,道谢后,带着治病的艾蒿,破窗而逃。

    任老发现后,带人追赶。

    不料,崔炜因迷路,掉进枯井。幸好枯井里有很多树叶,崔炜安然无恙。到天亮时,他才发现,这枯井至少有百丈深,四周能装下千人。

    但怎么出去呢?

    就在这时候,崔炜一回头,几乎惊厥倒地,因为他看见一条几丈长的白蛇盘在那里,正默默地望着自己。

    崔炜叩拜:“您长得是蛇的样子,但心必定如神龙,千万别害我啊。”

    崔炜发现那大蛇嘴唇长了个大瘤,便主动给它治病。结果自然是手到病除。大蛇很感激,于是吐出一枚宝珠酬谢。

    崔炜没接受,说:“龙王神通广大,救我出去当如反掌。我不要那宝珠,只想回到地面人间。”

    大蛇听后,就开始扭动身子。聪明的崔炜便跨到蛇身上。但是,他们没有从洞口出去,而是靠着蛇头上发出的光亮,在黑暗的洞中潜行。

    大约几十里后,旁边石壁上出现一块壁画,画上是一名先朝男子。接着,大蛇带着崔炜来到一个金兽咬环石门前。门开后,顿时明亮起来。然而,大蛇把崔炜放在门口后,就走了。

    崔炜以为到了地面人间,便走进门去。里面宽阔,处处石屋,装饰华翠,一如王宫。他见有各种乐器,于是取过一把琴,试着弹起来。

    顿时,四壁上的窗户都打开了,一名婢女走出来,笑着说:“玉京子已把崔家郎君送来了!”

    随后,四位妆容高古的女子出现,其中一位对崔炜说:“公子为何来到帝王之玄宫?”

    崔炜起身,说:“既是帝王玄宫,帝王在哪儿?”

    一女子答:“我家帝王去参加祝融的婚礼去了。”

    说着,女子们叫崔炜继续弹琴。

    女子们问:“什么曲子?”

    崔炜说:“《胡笳》。”

    女子们问:“何为《胡笳》?不懂啊。”

    崔炜说:“汉朝时,中郎将蔡邕的女儿文姬流落胡地,多年后回来,感叹自己在胡地的经历,就创作了这支曲子。因其悲切,一如胡人吹笳,故而得名。”

    女子们大喜:“这确实是一支新曲子。”

    随后,女子们用酒宴招待崔炜。

    后者吃完,表示要回去。女子们婉拒:“既然来了,便是前定之缘,何必匆忙!少住几天,吃不了你。且过几天,羊城使者就要来了,你可以跟他回去。另外,我家帝王已知道你到来,把田夫人许配给你了。”

    崔炜:“田夫人?”

    女子们:“田夫人美丽善良,举世无双。她是齐王的女儿。”

    崔炜:“齐王?哪个齐王?”

    女子们说:“田横啊!田横五百士,知道吧?宁到海岛而不愿归顺汉王刘邦的齐国王族田横啊。”

    过了一会儿,有阳光照到席间。崔炜抬头,见上边有个小孔,隐约可见天空。

    这时候,女子们说:“羊城使者来了。”

    于是,就真的看到一头白羊,从空中慢慢下来,徐徐落在席间。羊背上,坐着个男子,手持笔和竹简,使者模样。

    一位侍女走过来,接过竹简读道:“广州刺史徐绅死,安南都护赵昌接替。”

    女子们给使者斟酒:“这位是崔公子,要回番禺,请你带回去。”使者答应下来。

    女子们对崔炜说:“改日你要替使者更换屋宇和衣服,酬谢他。”崔炜急忙答应。

    女子们告诉崔炜,说帝王有诏令,把国宝“阳燧珠”送给他:“你拿回去后,会有一个胡人拿十万钱买它。”

    随后,一位侍女打开玉匣,取出宝珠,交给了崔炜。

    崔炜拜谢,说:“你家帝王为什么如此厚待我?”

    女子们告诉崔炜,说:“你先人在越台上留有诗篇,感悟了广州刺史徐绅。徐修缮了越台。帝王看完诗篇后也很感动,写了相和的诗。”

    崔炜说:“你家帝王写的什么诗?”

    一位侍女在羊城使者的笔管上写道:千岁荒台隳路隅,一烦太守重椒涂。感君拂拭意何极,报尔美妇与明珠。

    崔炜说:“你家帝王是哪位?”

    女子们不答,其中一人对崔炜说:“你回去后,七月十五那天,在蒲涧寺僻静的厢房,准备好酒食,我们把田夫人送去。”

    崔炜就此告别,刚要上羊背,听到一女子说:“知道你有鲍姑的艾蒿,留下一点吧。”

    崔炜:“鲍姑?好吧。”于是,就留下了一些艾蒿。

    就这样,羊城使者带着崔炜重返人间。一落地,白羊和使者就都不见了。崔炜望了望天空,大约是五更天。蒲涧寺的钟声已经传来。

    崔炜回到租房处,却不想主人告诉他,他已离家三年。

    主人:“说说吧,到哪儿去了?”

    崔炜当然没说实话。因为即便说了,对方也未必相信。只是,当他打开屋门的时候,见满目灰尘,床榻还是老样子,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悲伤。

    接下来的故事,一如王宫女子们所言。

    崔炜一打听,广州刺史徐绅果然死了,赵昌接替。

    接着他又想起什么,带着宝珠来到胡人聚集的地方。一位胡商见了宝珠,立刻匍匐在地膜拜:“这是南越王赵佗墓中的宝物啊!”

    崔炜一皱眉:“你怎么知道?”

    胡商:“我做珠宝生意,什么古玩不懂?当年,始皇帝的大秦一统天下,大将赵佗远征岭南,后建南越国,为第一代国王。这颗宝珠,在当时就价值连城,故而赵佗死后用其陪葬!”

    崔炜只好把自己的故事讲给胡商听。后者不时称奇,最后竟用十万钱把宝珠买去。

    崔炜问胡商:“你虽精通古玩,但这宝珠毕竟是我华夏宝物,你作为一名来自西域的胡商,又如何认得?”

    胡商一笑:“我是大食(阿拉伯)人,这珠子正是我国当年的镇国之宝‘阳燧珠’。赵佗好珍玩,汉朝初年,他派寻宝队航海登山,才把这宝珠盗回番禺。我国有个懂天象的人,说宝珠就在岭南,且定有回归之日。于是国王派我来查找,今天果然得到了。”

    说着,胡商从怀中掏出一瓶玉液,把那宝珠洗了洗,灭了烛火,持珠一照,满屋光辉。

    后来崔炜赚了钱,重新置备了家产。他想起羊城使者,但遍寻不到。有一次,他无意间来到城隍庙,见有个神像很像羊城使者,又见他所持毛笔的笔管上有字,正是当时侍女所题的,于是恍然大悟,重装了庙宇,粉饰了金身。同时,也明白了,羊城说的就是广州。

    之后,崔炜登上汉朝遗迹越王台,看到父亲的诗,“越井冈头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古墓多年无子孙,野人踏践成官道。”一旁有越王的和诗,字迹非常奇异。

    不久,七月十五到了,崔炜准备好甘美的酒食,来到蒲涧寺。

    半夜时,真的有四女子伴着那位田夫人来了。夫人容貌艳美,古雅婉约。崔炜给南越王致信拜谢。四女子收了信,便消失了。

    崔炜问田夫人的故事。后者说:“当年,我国覆亡,我被南越王掳作妃子。他死了,用我殉葬。不知如今是什么年代?想起那田广烹杀郦食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呢。”

    崔炜不禁唏嘘,接着便问四女子说的鲍姑是谁。

    田夫人说:“是鲍靓女,即东晋葛洪的妻子。”

    崔炜听后,感叹不已。

    崔炜在南海住了十几年,后再次散了家财,带着妇人到罗浮山,寻访鲍姑去了。

    再后来,就没了他的消息……

    世外仙境

    南北朝北魏尚书令古弼有个族子,名叫古元之,从小就是个孤儿,跟着古弼长大。

    古元之喜欢酗酒,一次喝得大醉,竟死去了。古弼很伤心,入殓后,忍不住想再看古元之最后一眼,就命人把棺材劈开。不料,古元之竟从棺材里坐了起来!

    不要以为这是一则僵尸故事,让我们先来听听古元之的诉说:

    “那天我喝得大醉,不省人事。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稍微有了一些意识,又似在梦幻中,感到有冷水浇身。睁眼一看,见一装束威严的人站在我面前,说‘我叫古说,是你的远祖,正要去和神国,但没人给我拿行李,所以找到你。’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古说已叫我背起一个重有一钧多的行囊,又给了我一根一丈多长的竹杖。

    “我很疑惑,就问‘这竹杖是做什么用的?’

    “古说笑道‘你骑上试一下。’

    “我侧身跨在竹杖上,竹杖猛地腾空而起,载着我飞行起来,速度甚快。

    “就这样,我跟着古说,在天空中向西南方向一路飞去。

    “不知飞了多少里,唯见下面山河愈远。过了一阵,我们才慢慢落地。按古说的说法,我们已到了和神国!

    “和神国,多平原,境内没高山,最高的也不过几十丈。山上都是美玉一般的绿石,晶莹剔透,自生光芒。

    “玉石之间,是五颜六色的植物,奇花异草,百果飘香,各种禽鸟鸣叫、盘旋其上。

    “山顶一如平原,更有清泉飞流至于山下,达数百道之多。原野上,没中原常见的杨柳,而都是相思、石榴等珍贵之树。每棵果树,花卉齐绽,果实红艳,映于青翠的枝叶与花丛间。有风吹来,满树摇曳,一如仙境。

    “我的这位先人古说,为我介绍了和神国,他说‘这些果实四季不失。新果换旧果时,人们不易发现。这里的田地,生长的都是巨大的葫芦,里面有五谷,味道甘美,不是中原的稻粱可比的。这里人人丰衣足食,不用耕种。这里的原野,滋润肥沃,不生杂草。每一年,这里的树木上都会长出五色丝线。人们喜欢哪种就取下哪种,任意纺织成绸缎绫罗,而不需要养蚕。这里的四季,微风和煦,一如中原的春天。’”

    后魏尚书令古弼族子元之,少养于弼,因饮酒而卒。弼怜之特甚,三日殓毕,追思,欲与再别,因命斫棺,开已却生矣。元之云:当昏醉时,忽然如梦。有人沃冷水于体,仰视,乃见一神人衣冠绛裳霓帔,仪貌甚伟,顾元之曰:“吾乃古说也,是汝远祖,适欲至和神国中,无人担囊侍从,因来取汝。”即令负一大囊,可重一钧。又与一竹杖,长丈二余,令元之乘骑随后,飞举甚速,常在半天,西南行,不知里数,山河逾远,欻然下地,已至和神国。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石际生青彩簵筱,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山顶皆平正如砥,清泉迸下者三二百道。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每果树花卉俱发,实色鲜红,映翠叶于香丛之上,纷错满树,四时不改,唯一岁一度暗换花实,更生新嫩,人不知觉。田畴尽长大瓠,瓠中实以五谷,甘香珍美,非中国稻粱可比,人得足食,不假耕种。原隰滋茂,莸秽不生,一年一度,树木枝干间悉生五色丝纩,人得随色收取,任意纴织,异锦纤罗,不假蚕杼。四时之气,常熙熙和淑,如中国二三月……(《玄怪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