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院的入学考试与县试水平等同并不是说笑。
九月十六这日沈瑞就在三老爷的带领下来春山院参加了入学考试。
虽说对于这种考试模式有些好奇不过经历过上辈子的应试教育等沈瑞拿到考卷后就进入了应答模式。
看得监考的山长与几位夫子暗暗赞叹要知道这样在几位师长的注目下答题不是哪个都能同沈瑞这样从容自若。
春山院用这种法子震慑了不少学子推掉了不少走后门的学生家长。
否则的话官宦人家子弟只要在读上用心资质不是木头学习五、六年应对县试水品的考卷应该多能过关。真有笨的家长也不会丢丑往这边送
沈瑞出自沈家是沈洲的嗣侄沈理的族弟与翰林院有香火情。
虽说官场上向来人走茶凉可沈洲才走半月春山院这里也不至于就故意为难他的侄儿。不过是例行如此大家没有特意为难沈瑞也没有放水就是
春山院为何在京中能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严进严出”保证学子水平。
春山院的山长与沈瑞印象中的枯瘦老翰林不同是个略有些富态的七旬老翁。他望向沈瑞的目光有审视不过等到看着沈瑞的试卷老人家的目光就带了赞叹。
对于读人来说一手毛笔字就是第二张脸沈瑞的“第二张脸”并不难看。
即便在四五经上他才认证学了三、四年可这一手字却不是三、四年的水平。加上他年纪在这里旁人不知的难免就想着他是打小苦读出来的对于他的学习水平也就高看一眼。
凭借着一手好字还有圆圆满满的答卷沈瑞通过了春山院的考试。
他不知道眼前这些胡子都白了的老翰林之间也爱八卦。
加上沈家独子去年死于意外之事在翰林中本不是秘密。沈瑞离开院后几位夫子便开始八卦。
“要是不知沈尚家事倒是看不出像嗣子瞧着倒是不比沈珞差”一个夫子道。
另一位老翰林摸着胡子道:“沈尚这一房虽人丁凋零松江沈家却是大姓选出来的嗣子自然不会是庸才”
总的来说老师们对沈瑞的印象不错。
柳成已经离京长寿的年纪大了徐氏就让周妈妈从家生子中择了几个少年出来让沈瑞从中选童小厮。
沈瑞并没有直接选人而是跟周妈妈询问了各家长辈的脾气秉性。
在沈宅大半年对于沈家前后宅的管事、内管事之类沈瑞也都认识了。
如今有资格往他身边送子弟的都是下人中数得上的人物。沈瑞身为小主人没有借着童名额去拉拢收服下人的意思不过是想着“龙生龙凤生凤”从父母家人秉性来挑人手。
毕竟他身边的童以后就是他能倚重的心腹要是选了不合意的以后换起来也麻烦。最后择了两人一个老实本分一个机灵活络。两人都是阿毛、二狗之类上不得台面的小名实不文雅沈瑞就改为白砚与墨。
至于身边的长随除了长寿之外徐氏早就又给了他一个是大管家的长孙。对着长寿的名字被徐氏改名为长福。
沈瑞在南边时乘马车上学那是因年纪尚小又是寒冬腊月。在京中出行车马多是路远或女眷与孩童乘坐沈瑞这个年纪该骑马出行了。
对于沈瑞来说这也不是难事。
他上辈子本就会骑马这辈子也在半年前就学会了。
包已经准备好文房四宝都是现成的就等着次日上学。
当天晚饭后沈全与何泰之都过来了。
因他们早就关注沈瑞进学之事晓得他今日参加入学考试。
对于沈瑞的成绩他们倒是不担心转成过来是为了同沈瑞将春山院再次仔细介绍了一遍。
春山院里面的班级仿国子监有等级制并不以年龄划分而是以功名分倒是与沈家族学类似。不过不是分成三个班而是分成五个甲乙丙丁戊。没有功名者入戊班过了县试入丁班过了府试入丙班过院试入乙班过了乡试入甲班。
沈全与何泰之两人如今都过过了院试在丙班做了同窗沈瑞是白身只能入戊班并不与两人做同窗这两人才担心他。
沈瑞总算晓得毛迟为何郁闷因没原籍参加童子试毛迟是白身一直卡在戊班。而沈全之前对于春山院的事情不愿多提想来也是因卡在丙班的缘故。
因春山院鼓励学生早应童子试入学的学生多是当年或次年就参加县试如此一来戊班就是流水的营盘多是刚入学的十一岁少年或是籍贯在外地的学生。毛迟的年岁坐在一堆孩子中间不仅自己难受夫子也会觉得碍眼
“这样说来小林哥现下在丁班?”沈瑞问道。
何泰之讪讪道:“正是如此四月府试前我们还做了两月同窗”
别看何泰之去年还在沈家子弟跟前得意过不过了春山院后就将尾巴都收了真的得意不起来。
春山院里十岁出头的童生十四、五岁的生员弱冠之年的举人都是寻常。一茬茬都是优秀学子除非过了会试否则谁也不能说自己就比旁人强些。
听着沈全与何泰之的介绍沈瑞对春山院又多了几分好奇。
次日是沈瑞头一日入学倒是无需长辈们再出面。
大老爷对沈瑞告诫几句无非是勤勉读、勿骄勿躁之类;徐氏这里则是劝他多与同窗交流往来莫要只捧着本做呆子。
去年沈瑞有过入族学的经验今日进了院就直接在秦先生门外等了。
秦先生是昨日入学考试的“监考”老师之一也是戊班的夫子。昨日沈瑞离开前三老爷就带着沈瑞见过秦先生。
秦先生五十来岁倒是比其他露面的几个先生年轻许多。
这个年纪怎么看也不像是到了致仕的年龄。听三老爷私下告知沈瑞才晓得他确实是翰林出身还是成化年间的翰林早年因得罪权阉被罢官免职。等到弘治年间被朝廷平反后秦先生并没有重新入仕而是选择到春山院做了先生。
春山院虽是翰林院子弟学校可学费上并不低反而因给先生们的束惰高这里的学费是其他院的两、三倍。沈瑞这样刚入学的学生学费最低每月也要五两银子。一般人家也承担不了这么高的学费。
与一般院的声琅琅不同春山院给人的印象就是安静。
进了春山院所在的胡同就不闻烟火气似的让人也不由自主的屏气凝神。
昨日三老爷介绍过这是因为这个胡同里除了春山院之外其他几处宅子也是归属翰林院是翰林院一处编所在。因这个缘故胡同里并无住户胡同里也常有人驻守所以格外安静。
至于春山院里因不收蒙童就免了朗诵背那些。即便是戊班学生也是从四集注与解题开始讲起。
如同沈全、何泰之所说的戊班的学生很少只有十来人看着都是十来岁年纪。沈瑞因个子高挑不像十三、四倒像是十五、六的少年随秦先生进了课堂引得大家侧目。
不过还好有个熟人毛迟在沈瑞不至于太尴尬。
毛迟坐在最后一排看到沈瑞先是目瞪口呆随即露出惊喜来。
秦先生看了下沈瑞身量就指了毛迟身边的座位。
等秦先生离开毛迟侧身过来带了几分不解低声道:“不是说明年来院么?怎么这个时候插班进来?”
如今已经九月下旬距离年底放假就剩下三个月。院里虽每年也有插班生可也多在上半年。
沈瑞低声讲了沈珏等人随二老爷南下之事毛迟感叹道:“我竟不知此事否则也当过去送行。”
沈瑞道:“连全三哥与何表弟都没送谁不晓得你们院除了应试时候松些平素都不好请假珏哥哪里会与你计较这个?”
欢喜过后毛迟看着前面一排小萝卜头感叹道:“总算有人与我做伴之前就我一个在这里杵着知道的人还罢晓得我离原籍所在远不知道的还只当我是蠢蛋”
沈瑞低声道:“令尊怎么没想着寄籍?”
翰林院里的翰林籍贯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学生的原籍肯定也并非都在京中。
毛迟打量了沈瑞一眼老气横秋道:“沈小弟还小不知世情‘京城居大不易哪里是那么好寄籍的?翰林院又是清水衙门除非到了侍读、侍讲学士否则能在京里买得起房、置得起产的有几个?多是赁屋而居。”
“寄籍”的先决条件就是买房置地。
不是所有京官都有资格“寄籍”否则京城中的考生就太多了对于顺天府本地学子不公。再说即便可以“寄籍”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在京城应童子试的
appappshuzhangg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