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 第99章 第 99 章-[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免费阅读

第99章 第 99 章-[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
    ()  等到湘云和众姐妹依依惜别,跟着李纨和婆子走了以后。

    其他姐妹们自然是要散。

    但是吧,湘云这个,除了诧异贾母的态度变化之快,并没有其他令人疑惑的地方——定了亲,不再相见,理所当然。宝钗就不一样了……

    趁着人且未散,迎春忍不住道,“宝妹妹今儿说的话,该不会是安慰史大妹妹的吧?”

    宝钗脸色一挂,“二姑娘说的这是什么话。我拿家里的事儿开玩笑,只为了安慰史大妹妹?”

    迎春这才反应过来,连忙道歉,又道,“这就是太突然了,我一时半刻的没反应过来。”

    探春也接口笑道,“我也懵着呢,只是后来想想,薛家哥哥之前年纪也不大,这行商却是要走南闯北的。他就有心,姨妈又哪里放心得下。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读上几年书。如今年纪够了,再去外面闯荡,家人也安心些。”

    这话吧,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但以探春的精明,还真不能算是睁眼说瞎话。

    *

    在《红楼》原书之中,薛蟠的年纪是有矛盾的。

    前面说“有个妹妹小两岁”,意指比宝钗大两岁,纵然是虚指,也不该差太多。但又让熙凤喊了一声“薛大哥”,倒是显得薛蟠比熙凤还大了。

    可宝钗和熙凤之间,足足差了八岁。

    但话说回来,宝钗进贾府的时间,在书中都是有矛盾的。

    毕竟在宝钗及笄的时候,书中的熙凤还说这是她来贾家的第一个生日呢。且书中多处表明宝黛之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宝钗是后来的。

    也就是说,宝钗进京的时间,应该与黛玉间隔了好几年。

    若宝钗进京的时候十四岁,有些《红楼》的版本(非通行版)提到薛蟠犯人命案时是十五岁,就能对得上了——翻年进京十六岁,大宝钗两岁。

    当然,不管怎么矛盾,要说薛蟠大过熙凤,都是对不上的。

    如今重演《红楼》,以宝黛的事件为准绳,宝钗其次。三人之间,在宝钗及笄前的故事,显然不是一年能演绎尽的。

    所以,宝钗进府与黛玉进府相差不到一年。

    进府之时是实岁十岁。

    而薛蟠那时是十三岁。

    十二岁犯下人命案,放在后世,倒也确实还在未成年保护法的范畴内,若是闹到网上,必然又是一片痛心疾首之声。但也可见不是独一无二了。

    总之,正因薛蟠年纪其实不大,到了京城之后才进贾家族学读书。

    到了如今数年过去,今年也不过是十八岁的年纪罢了。

    要说这个年纪才开始正经办事,放在薛蟠这个人身上固然显得荒谬,但道理还真就是那个道理……

    所以吧,探春说得很自然,宝钗也听得很舒心。

    颔首道,“正是这样。其实,就是如今,若是哥哥要出远门,母亲都要担忧。”

    黛玉自持在这些人眼里是去路已定的,就笑道,“都说先成家再立业。薛家大哥既然要担起家业了,不知道相看好了人家没有?若是做哥哥的忙着家业耽误了,做妹妹的可该怎么办呢?”

    黛玉虽是说笑,却也将宝钗至今未曾议亲的原因,推到了“兄长未定”上。

    宝钗心生两分感激,忙笑道,“这也是我们要家去的缘故。这样的事,自然是要在自家办的。”

    黛玉心想,书中你们不就把夏金桂娶到贾家来了么?

    薛家在京中本来就已经没了什么人脉,只出不进又大手大脚的,更是金山银山也会耗空。夏金桂那样的破落户,肯娶到家中,哪能是因为薛蟠看得上——薛蟠看得上的姑娘多了去了——不过是因为听说人家家中有钱还是绝户罢了。

    单凭他们自家,不管是薛蟠还是宝钗都是议不到好亲事的。偏偏母女两个自己又心气高,一般的人家看不上。这才日渐一日的耗在贾家,直到再无退路。

    如今能够抽身退步,当然也不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放下了心气,或凭空长了能力。

    而是王子腾看贾史联姻已成定局,王伊嫁三皇子又彻底打破了他原本的打算和布局。再次将目光转回到了薛家身上而已。

    联姻,毕竟是自古长盛不衰的结盟凭证。

    宝钗的美貌毕竟已经名传京师。虽自身身世不足,但王家若是下力气捧,再以利益为重,总能起到作用。

    而为了让宝钗起到应有的作用,将薛蟠管束起来,本就是不二法门。

    如是一来,王子腾只怕还真会包办薛蟠的婚事。

    就是,薛蟠不会再娶夏金桂的话,那香菱……

    黛玉望天,深深的感受到了蝴蝶效应在刮起风暴之后,那难以控制的走向。

    明明对那些人的命运,她完全没想着去更改。

    但是……

    而且,为什么她要去担心“香菱可能过得更好”这样的未来?明明香菱和她相处不错的。她居然要盼着她凄惨的去死。这都是什么见鬼的事啊?

    *

    在黛玉有意无意的提示下,除了迎春,探春和惜春都想到了王家身上——毕竟,能给薛蟠介绍足以让薛家满意的妻子,连贾家目前都未必有这能力。

    唯有迎春还有些不明白。

    这只能说……穿越真未必代表强人一等。

    当然黛玉也有疑惑的事情。

    等众人商量好了要给宝钗也办一次饯别宴,终究撤席要散,黛玉就抓住其他姐妹没关注的机会,问宝钗,“宝姐姐之前去找湘云,是和她说了什么?看着她似乎有些不太高兴。”

    宝钗有点意外黛玉的直白。

    但她也没隐瞒黛玉的意思——反正她都要搬走了,更重要的是,她又不是害湘云。

    “也没什么,林妹妹可能未必知道,史家的爷们,就有通房,也都是由妻子安排的。是以,史大妹妹可想不到,宝玉身边早就有了。”

    ——还是袭人。

    宝钗从来不是挨打不还手的人。湘云隐晦的问她什么时候搬走,可把她给膈应到了。她自己要走是一回事,被人忌讳催促是另一回事。

    哪怕湘云并不全是那样的意思,也不妨碍宝钗回敬——也膈应一下湘云。

    可宝钗又很理直气壮。

    毕竟,湘云再次回京的时候,多半就是要嫁进贾家的时候了。不大可能再来贾家做。与其到时候一无所知的过来,被袭人又蒙又坑,不如提早做好准备!

    只不过,道理是这个道理,感情上是另一回事。

    湘云虽然也有势利的一面,比如说与有权势的大丫鬟更为交好,但那也是为了在贾家过得更轻松。

    她和袭人之间的感情,至少在湘云这一边,算得上是真情实意。

    为宝玉用的绣品绣到深更半夜的时候,她已经是定了亲的人。

    这里面固然有宝玉的缘故,但至少也有一半是为了袭人的请托。

    这时候,在湘云的心里,袭人还是一个尽心尽责的大丫鬟。

    现在告诉她,这是她未来的敌人,甚至可能现在就已经是了?

    湘云会相信,袭人能做到平儿那一步么?她在世家大族长大,怎么可能不明白,绝大部分时候,妻妾之间都是敌对关系。

    这脸色能好得起来才怪。

    宝钗扎湘云这一下,不但报了当天的“仇”,差点儿就把湘云横插一杠的仇也给报了。

    黛玉想想,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件事。

    也不好劝解什么。有心想要提醒宝钗一下,让王子腾做主,未必能给宝钗找什么如意郎君。可又想到,以宝钗的聪慧,她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终归王子腾要面子,就算让她做妾,也是送去宫里做妃子。

    这对宝钗来说,就足够了。

    甚至,黛玉注意到了她眼睛里重燃的野心。

    黛玉恍然……其实,若是贾家和王家分崩,宝钗甚至重新有了进宫的可能!

    *

    剧情至此已经完全失控,黛玉回到潇湘馆后数了一下,发现照着现在的局面发展下去,贾家甚至很有可能只会经历挫折,不会败落得太厉害。

    而只要贾家不败落得太厉害,现存的红楼诸钗,大半都能自然而然的过得比判词更好。然而她从未想过挽救贾家,这个发展就……

    当然,就算是要做恶人,也不是现在。

    贾家本来就还处在繁华盛景之中。

    只是,湘云先随着家人外放,薛家也果然在春尽之时,以为薛蟠准备亲事为名,搬离了贾家安排的院落,回到了薛家的老宅。

    以贾王两家目前的关系,也自然不会再留他们。

    大观园少了两位重量级的金钗,委实是失色不少。

    只剩下了黛玉一个精通诗词的姑娘,原著之中的诗社当然也就更开不起来了。

    当然,大观园哪怕只是要维持景观,就需要大量的人手。

    对于那些婆子丫鬟们来说,少了两个姑娘,少了一堆可能的活动,可能还是件好事,让他们能轻松许多。

    五月的时候,薛家算是彻底整理好了他们家的宅子,请贾家的夫人姑娘们去参加暖房宴。

    这样的事,黛玉本来是不去的。

    在贾家和大观园也就罢了,是寄人篱下。不好摆出守孝的款来。但外面的宴席她素来都不去。

    可这次,宝钗却特特回到贾家来请。

    言辞恳切。

    只说相处几年,情深义重。只希望她去坐坐。又说本就只请了几个亲戚,大家都彼此见过,黛玉去了也无碍,都不会说什么。后院也不请戏班什么的。

    甚至已经指了婚,正在京中备嫁的王伊都会去。

    黛玉感到了几分异常,特意去请示贾母,之后才同意赴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