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 第89章 第 89 章-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下载免费阅读

第89章 第 89 章-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下载
    黛玉眼神好,几乎可以肯定,看到宝玉的那一瞬间,宝钗的脸色是僵了一下的。

    这事儿是挺突然。

    湘云上次来贾家都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她和宝玉的关系和以往并无区别。

    至少没到宝玉一大早从外院跑进内院来找的程度。

    黛玉注意到宝钗的表情,心想,可能贾母动心思、袭人付诸行动的时间,比她之前预料得还要早。

    毕竟,若是上次来,宝玉有什么态度变化,一直盯着宝玉的宝钗不可能发现不了。

    变化保不定发生在这空白的几个月间。

    而湘云在史家的时候,贾家谁和她联系最多呢?

    袭人。

    袭人在服侍宝玉之前是服侍湘云的,贾母有时候要让人去看湘云,都会临时调一下袭人——袭人名义上还是贾母的人。

    袭人想要假借宝玉或者贾母的名义去和湘云联系,是很简单的事。

    “宝玉怎么一大早就进来了?”宝钗含笑走近。

    宝玉笑道,“今儿起得早了,就先进来。”

    湘云也不觉异常,跟着笑打招呼,又道,“姐姐如今还是每日跟着姐妹们一起请安呢?”

    湘云就是这样的,有时候,她真心无恶意,但说出来的话就是会扎心。

    黛玉是事实上历经沧桑,所以就算如今和湘云没那么亲密,也能包容。

    宝钗……

    宝钗以前也是很包容的。现在被湘云一说,脸色却再次僵了一下。

    黛玉在心中感慨,之前的事,对宝钗还是有影响的。可能年龄也带来了压力。宝钗的心态没有那么稳了。

    宝钗还是很快恢复正常,笑道,“自然,这是晚辈应有之礼。”

    *

    湘云还没有和宝钗杠上的意思。

    她来贾家到底还是来的少,来了都是顾着到处玩。对“金玉良缘”这个,并没有多少实感。但从这天早上的遇见开始,黛玉就确认,宝钗对湘云起了警惕心。

    而这种警惕心,因为宝钗表现得依然足够温柔细心,湘云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但多半也是稍微接收到了一点儿。

    最明显的就是,之后宝钗的生日宴上,已经拿到实权的熙凤没有因为龄官和黛玉容貌上显而易见的几分相似提醒众人。

    湘云也没有大大咧咧的拿戏子来和黛玉比较。

    反而在宴席将散之时,问了一句,“宝姐姐怎么没在自己家里办个笄礼?”

    这话一出口,之前保持着莫名紧张的迎春就瞪大了眼。要不说,她都要忘记,她也是没有行笄礼的了。

    宝钗却很镇定,“妹妹难道不知?笄礼在十五岁举行,原非上古之礼。”

    湘云顿时想起来。

    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许嫁而笄。

    及笄,并非是固定在十五岁。只不过如今是这样的习俗而已。因为女孩子在十五岁前,一般都已经议好亲了。十五岁的年纪,已经可以安排婚嫁。推荐阅读tvtv./.tv./

    她正想说话……

    宝玉忽然插口道,“今礼未必就比古礼要强。只是,宝姐姐如今住得也实在是逼仄委屈了些,就要办笄礼,怕也难以一展长才。”

    这话居然是宝玉说出来的。

    一时间,宝钗脸上的僵硬难以掩饰。

    黛玉等姐妹……简直满座皆惊!

    *

    宝钗的及笄宴,有点不欢而散的意思。简直是所有人都憋了一肚子的话,却又不好说的感觉。

    也就是黛玉隐有所悟:袭人想要说服书中的宝玉与黛玉保持距离,她做不到。但想要说服现在的宝玉与宝钗保持一定距离,有了迎春亲事上的波折之后,未必不能做到。

    *

    第二日,元春送了灯谜出来。又让家中姐妹们,一边猜谜,一边拈物制谜。而元春的灯谜,和书中并无不同。

    黛玉回想书中故事,省亲之后,确实是元春与贾家互动最频繁的时期。

    节礼之外的礼物之类赏赐得多,此后就渐渐少了。

    按照黛玉打听来的,这会儿额外往贾家来的太监也少。态度多半端正。贾家有主动打点,太监也有特意来打秋风的,但狮子大开口的就没有。

    这也和书上几年后的状态完全不同。

    正可谓是元春自己所说的,“一声震得人方恐”的时候。

    但她真正得到皇帝宠爱的时期,只怕也如同这灯谜描述一般短暂。

    *

    同样,按照命运,这元月二十二的灯谜,正是诸钗为自己命运做判的时候。

    只不知为何,原著之中没有林黛玉的灯谜。不知是否作者没有想好。

    又或者,因为剧透而被后人删去。

    又因为知道这种事情,一旦自己心知肚明,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再作数,黛玉就没有提醒其他人。

    只是在自己随手写了之后,就去看其他人的。

    迎春的诗词水平,经过她多年自己的努力,倒是和原本那个差不多了。她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虽然也拈出了“算盘”,但她尽了自己的努力,去表现算盘的重要性和精确性。

    避开了“算盘珠子不由自主”的坑。

    但这有用没有,就老天爷才知道了。

    探春和惜春,都写下了和原书一模一样的诗句。

    宝钗就令黛玉有些惊奇了。

    她的灯谜也带着几分悲情的意味,却没有了指向性最明显的那一句“琴边衾里两无缘”!

    她不由猜测,这次的灯谜,到底是不是命运的二段确认?宝钗因为金玉良缘的变化,就改了灯谜。

    这是否意味着,她的初始判词,确实是只有《终身误》?

    那么,探春那边,是因为积累的变数,还不足以改变探春的命运吗?

    黛玉为此沉思了一段时间。

    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变化最大的应该就在南边。

    南安郡王未死,以他在东南的掌控力,加上对朝堂的警惕,怎么都落不到南安郡王太妃选人去“远嫁和亲”的地步。

    换成那个被押送到京城来的长公子做郡王,反而很有可能。

    那么,探春被远嫁的根基,不是已经被毁掉了吗?

    她写的灯谜,却分明还是无力自主命运被远嫁的下场。

    但黛玉又重新翻了一遍记忆之中的原文,倒是注意到了一个以往没注意到的细节。

    在原书之中,贾母八十大寿的那一年,彼时宫中的权势太监已经敢肆无忌惮的勒索,说明了元春在宫中的失势。对贾家的描写,也是一副繁华渐落之态。

    探春在三月初二过了十四岁的生日。

    十四岁,不过是个小生日。连大观园中人都没人惦记,也没办生日宴之类。

    偏就是这么个小生日,元春却遣人赐了礼。

    这其实是很奇怪的——宝钗及笄的日子,元春都没礼物过来!

    此后还有迎春出嫁的大事,也没说元春赐礼赏嫁妆之类的话。

    偏偏探春那么个不上不下的生日,倒是被元春记挂了。

    此外,探春生日的前一天,王子腾夫人也到了贾家,甚至还进了大观园游玩。

    这是很少见的。

    书中还有一次提到王子腾夫人到贾家,是什么时候呢?就在这一年,宝玉和熙凤被魇魔的时候,王子腾夫人“恰好”在贾家!

    若是这么看,探春命运的真正主导者到底是谁,也就很明显了。

    她在现世的时候,看到不少人将探春的远嫁归咎于贾政或者王夫人……得说这两位应该是背锅了。

    探春是贾家姑娘,元春之妹,养在王夫人与贾母膝下,容貌出众为人精明。得说在贾家的诸钗之中,从身世等各方面来看,她确实是最有利用价值的那个!

    南安郡王那边出了问题,不等于她没有别的地方可以用。

    *

    这一年开年的热闹,暂时终止于巧姐出痘……哦,这会儿她还只有个“大姐儿”的名头,并未取名。

    按照大夫的说法,这病情虽然险,却顺——也就是有把握治的意思。

    但自然是要点时间。

    熙凤和平儿一边要照顾孩子,一边在屋里供奉了痘疹娘娘。自然难免疏于管理家事。热闹的活动,自然也就举办不了。

    而这“痘疹娘娘”,却是马道婆上门说的。

    虽然大夫表现得挺有信心,熙凤在这一点上却还是和普通妇人相同。

    专门去请了马道婆过来,得到了马道婆的保证,又有了一位娘娘可供奉礼拜之后,才算安心。

    马道婆在见过了熙凤之后,倒是显得很“念旧”,在熙凤面前就提出要去拜见王夫人。

    熙凤也没有多想。

    倒是贾瑛,躲在自己的书房里,紧张的全程追踪。

    发现马道婆也就是忽悠了一下熙凤(也可以说心里安慰),也没有见赵姨娘等人。

    倒是在王夫人那儿,有一段不知道该不该说“重要”的话。

    王夫人肯定不会说自己为什么放权礼佛。

    只说是为了在宫中的女儿祈福。

    “……我这把年纪,除了担心宫中的娘娘,无非也就是担心下面孩子的姻缘了……”王夫人说了些宝玉贾瑛两人令人担忧的地方,倒总归是做母亲的常见之言语。

    后面才说,“只盼着佛祖保佑了。”

    马道婆自然和神棍一般说些保佑的话。

    ……

    然后,马道婆离开贾家之后没多久,就上了一辆马车,将和王夫人的这番对话告诉了马车中的人,并且收了银子。

    贾瑛没来得及跟着那马车离开,却听见了马道婆下车之后的一句自言自语——

    “这还实在亲戚呢,高门大户的,自家姑奶奶的心事,倒是要我这外人来打听。”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