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 第23章 第 23 章-[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免费阅读

第23章 第 23 章-[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
    又是“打理”,又是“日后”,宝玉听见就觉得很不自在。

    有心想要说什么吧,看着黛玉的脸又有些说不出来。

    毕竟黛玉还说出了亡母。

    他讪讪半晌,就说了一句,“妹妹如今尚小,倒不用考虑那么久远的事。”

    很快就又转身走了。

    黛玉支着下颐,嗤的笑了一声。

    贾瑛反而不自在,“林妹妹为何诓他?”

    “诓他什么?”

    贾瑛觉得黛玉之前那个不是真心话,人也不像是那种愿意经营铺子的人。只是又不很熟悉,这话就不好说。

    恰好这时仆妇打了一盆温水来,话题就绕了过去。

    黛玉本以为,当着宝玉的面,明确的说出“禄蠹”的言论来,宝玉自然就会有所疏远。

    然而并没有。

    宝玉依然待他殷勤超过旁人。

    因黛玉身子好了,这点更加明显。

    湘云在贾府短住的最后几日注意到,就明显有些不快。

    黛玉想……保不定宝玉对她的态度,就和他“第一次做胭脂就成功”一样,属于意念体的自带设定?他受了影响?

    毕竟她问过二郎神,“男主角概念体特征”在谁身上,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说是在贾瑛身上。

    只是神瑛侍者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他就是直接被天界放下来的,压根儿就不知道神仙下凡是件很复杂的事。

    负责这件事的天界部门也没让他签个命运什么的……

    因思凡而下凡。

    不是历劫,没有注定的命运。

    就是来体验下凡人生活的……

    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无所谓。

    当然,也不保证说会将他接引回天界。

    所以,要说他这个概念体特征到底是什么……

    二郎神他们也没弄明白。

    黛玉怀疑,保不定是他对仕途的抗拒,是世人所谓正道上的“咸鱼”?

    *

    不久后,黛玉就在一堂学琴的课上,夸奖贾瑛的琴声很有灵性——当然,这也是事实。

    黛玉丧期“不可闻喜乐”,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或者被私下提醒了这一点。

    但学习弹奏追思的曲子,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太为难了。他们的天赋也多半不在这儿。

    只有贾瑛……

    至少黛玉确认,“神瑛侍者”的天分是很高的。

    后来,黛玉又委托贾瑛购买朝廷印发的邸报给她看。

    因为贾瑛坚决不肯收钱,为此,黛玉还送了自己在李纨那边时绣的一个笔袋给他,做为酬谢。

    宝玉不得不晴天霹雳一般的确认了这个事实——姑姑家来的这个天仙一般的表妹,看重他的双胞胎兄弟甚于他!

    长这么大的唯一一个!

    这让宝玉好些天都恹恹的。

    王夫人和贾母自然关注。

    但她们知道缘由之后又能说什么?贾瑛也是亲儿子,亲孙子。黛玉又不是不理会宝玉。刻意冷淡一个捧另一个。

    她也照常和宝玉谈笑。

    仅仅是“更喜欢”和另一个玩而已。

    当然,贾母就仅仅是有点为宝玉发愁。

    王夫人面上不好说什么,私下难免编排一些。

    黛玉就凭着敏锐的耳朵,听见了她“小性、不会做人、苛待下人”的话。

    明明她直接怼了教引嬷嬷的时候,还没有这么些话出来。

    破案了。

    *

    但黛玉也挺郁闷,对宝玉两兄弟,她该试探的都试探完了,两人的脾性也都清楚了。

    要走剧情也是不可能对着个假冒伪劣产品还泪的啊!

    宝玉还没有完全从打击中走出来,薛家到京了。

    毫无疑问,在十二钗之中,黛玉对于宝钗的好奇心是最强的。

    毕竟在《红楼》之中,她对手戏最多的,除了宝玉就是宝钗了。

    和宝玉之间的剧情,一个“情”字足以概括,也确实是情真意切。

    和宝钗的剧情就很不一样。

    钗黛合一的剧情简直像是硬凹出来的。

    因为宝钗教导她不要看闲书就觉得服气?

    看《红楼》原著,林黛玉后来为宝琴解围的时候,可是明说过,《牡丹亭》那些,谁没听过几出戏?难道就一定是看书?

    还能怕宝钗去告状不成。那只会显得宝钗自己所受的教育不正。

    再看宝钗送燕窝的剧情。

    宝钗长篇大论一番,分析黛玉的病情,然后表示送燕窝,林黛玉十分感激。

    ——那么问题来了,宝钗再是饱学之士,读书万卷,看病这种事情,不能“看书就会”的吧?

    林黛玉看了几个太医了,难道宝钗看看书就能比太医还强?

    脂批说恳切、真情等语,但这玩意儿能代替医术不成?

    林黛玉是傻的还是脑子有坑,别人说几句好话,扯几句医书上的话,就十分信了,照着来做?

    更何况,林黛玉吃太医的药,身子不见好。

    听宝钗的吃燕窝,身子好了没?也没有。

    这就很迷。

    可以说,黛玉自己看自己和宝钗的“应有剧情”,就很怀疑——

    倘若这些都是真的,宝钗身上是不是有个降智光环?看别的剧情,我也没那么不禁吓,没那么好哄骗?

    为什么作者写别的,都显得真情实感,写我和宝钗两人之间的剧情,就那么格格不入?

    *

    黛玉自己仔细想来,这种又和可卿之死的“真事隐去”、“刻意删除”不同。

    《红楼梦》的文本,按照设定,是自通灵宝玉本体上抄录而来,要么是“石兄见证”,要么是“石兄听来”,比如说“其他小说的剧情揉入”之类。

    宝钗黛玉私下之事,并没有“石兄见证”,它自然不知详细。

    但不管是文中的黛玉还是宝钗,如是这般的告诉宝玉,让“石兄听得”,却都是合情合理。

    文中也确实是有黛玉将“我为何与宝钗合好”的话仔细告诉宝玉的描述。料想更多是安他的心。

    而宝钗也不可能去拆穿实情。

    真实情形如何,得如今的黛玉自己挖掘。

    想来和解是真和解了,但具体方式有待商酌。

    当然……现在多半是挖不到了。

    *

    黛玉几乎面无表情的看着薛姨妈拉住宝玉的手啧啧称奇,对贾瑛数言带过。

    看着宝钗对宝玉好奇而亲切的微笑,对贾瑛微笑的时候,却多了两分生疏轻忽。

    确实,对正常人来说,有个“盛世祥瑞”在眼前的时候,谁会多关注其他呢?

    不过,宝钗真不愧是和她并称的。

    虽说年纪还小些,却也是个绝顶美人胚子,和原书的描述真是一一对应。

    *

    作为一个爱美的姑娘,黛玉曾经想过见见传说中的美人。

    金莲岛搞“虚拟英灵使计划”的时候,她就提过,召唤出妹喜妲己、四大美人来看看。

    可惜并没有成功——这些美人的传言太多,历史多做扭曲,传说盖过真实。

    居然只形成了幻想类英灵而非历史类。

    然后早有人召唤过了,以至于陷入了沉睡期……

    最后这个计划将孔孟等人召唤了出来做夫子。

    再于是,她可以肯定的说,就没见过长得比她好看的。

    直到现在,看到个算是各有千秋的。

    而且还是个一看就更符合长辈期待的,身体看着健康的姑娘。

    若她这会儿也钟情于某人,见到这样的女孩子,哪怕她并无意争夺,又哪能没有危机感呢?

    若是钟情的那个人还对她嘘寒问暖的话,就更要忐忑了。

    黛玉想:这才是对的。若她不能和我相比,岂不显得我异常矫情。逮个人就拈酸吃醋?

    但不管怎么说……

    薛家到梨香院去安置,黛玉回到厢房中后,就很怅然的在镜子上写:

    尬演剧情,真做不到啊。

    到底是知道现世情况的,黛玉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的回复。

    黛玉又写:

    大圣当年怎么做到的?

    回复:又没让他特意输。

    黛玉想想也是,正面打,除了佛祖没输过。总是栽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法宝上。当他自身的实力被压制,那些顶尖法宝携带的法则却还完整的时候,他也确实打不过。

    但她又不钟情宝玉了。

    连钟情贾瑛都没有。

    要为此耍小性子、针对宝钗,实在是太羞耻了!

    更悲剧的地方在于,黛玉认认真真的在脑海重温了一下《红楼梦》,再次肯定:“林黛玉”的剧情,还真就集中在“小意多心和宝玉相互试探心意”,以及因此而延伸出去的“针对宝钗”上。

    若不干着宝玉,连湘云拿她比这个时代下九流的戏子都不计较。

    而等到宝玉挨打,和宝玉相互确认了心意之后,她很快就能在宝钗的特意求和下与宝钗和解。此后甚至为宝钗解围。

    同时……戏份直线下降。

    之所以很容易给人以“小性善嫉”之类的印象,也有这个原因。

    不耍小性之后就没戏份了呀!

    黛玉抱着被子,难得失态的在榻上打了个滚。

    这还让她怎么走剧情啊!?

    忽然,镜子上又冒出来一句话:你在报恩?

    黛玉愣了下,重新坐好,写到:将独立的机会让与我,庇护我于弱小之时。但不知该如何偿还。

    通过让贾瑛买邸报的事情,黛玉确认了自己的一部分猜想。

    贾瑛身上的概念体特征,保不定真就是“厌恶经济仕途”。明明有天分,很敏锐,但全无涤荡乾坤之愿。

    可能对他来说,他就是修炼累了,到凡间度个假?

    该怎么向神瑛侍者报恩,就很有些为难呢。

    镜子上也没有给出答案。

    而是回复道:还泪即为报恩。绛珠报恩,即是命运。判词未说你要还泪。

    黛玉:!!!

    对哦!

    虽然说,曲词里有一句:怎经得秋流到冬,冬流到夏。

    她试着默写过,能写得出来。

    这就证明这首曲子在这个世界已经是出现过的了。已经成了“既定”的。

    然而,但是,这曲子也并没有说是谁在流泪啊!

    原著的宝玉同样挺能流泪的。

    现世的某红学家还非要将这首曲子并绛珠的身份往湘云身上套呢!尽管广大民众不吃这个强辩。

    真正确认属于她的结局的判词只有一句:玉带林中挂。

    或者还有一她自己的谶语:冷月葬花魂。

    换句话说……报恩是命运,死亡是结局。怎么死,或者才是最重要的。

    《[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来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