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改变大时代, 第196章继续第二次实验-大时代1958 上一部免费阅读

第196章继续第二次实验-大时代1958 上一部
    30秒钟的实验过程,算不得多么惊世骇俗。</p>

    随着李国良的一声令下,本次实验进程看似已经接近结束。</p>

    运转中的仿星器逐渐停下,观测室内各个研究工作人员,却迅速忙碌起来。</p>

    站在防辐射隔离室的大门外侧的研究工作人员,在防辐射大门开启的一瞬间,穿着防辐射服的工作人员拿着各种设备迅速冲入了隔离室内。</p>

    开始细致的从物理层面查看轨道现状。</p>

    “磁力绕组超导线圈损伤率在安全线以下!”</p>

    “内壁绝缘材料,损伤率控制在0.5以下%!”</p>

    “内壁保温层,损伤率超过了1%,达到了1.2%!”</p>

    “微波加热装置……”</p>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内检,一组组数据被严苛纪录在案。</p>

    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实验是成功的,如果不考虑后果,这次实验的时长甚至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p>

    亲眼见证那一组组惊人的数据,众多大佬,瞬间不淡定了。</p>

    “不敢相信,这不会开启了欧皇时刻了吧~~”某个受邀前来参观的博士研究生,喃喃自语道。</p>

    显然这只是感叹祝词,站在导师身边,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他一个不漏的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p>

    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设备虽然还很简陋,但谁也不能否认,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一台能量输出怪兽。</p>

    30秒的高温运行数据,已经秒杀了其它同行保持的最好成绩。</p>

    尤其是身兼托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总工程师的刘德珍院士,更是张大嘴吧久久不能合并。</p>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仿星器虽然也隶属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大类,但其原理与他们国内主导的托马克装置可谓南辕北辙。</p>

    托马克的环形螺旋磁笼产生需要等离子体电流,而这仿星器却不需如此,可直接通过外部线圈产生扭曲的磁形磁笼。</p>

    通俗讲,就是托马克装置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环形磁场+等离子体电流磁场形成环形螺旋场,极向磁场控制约束高温等离子流体的平衡位形。</p>

    仿星器则抛弃内部等离子体电流,把等离子体电流控制的难度转移为直接通过外部复杂的线圈组成的磁笼控制,即闭合、扭曲的环状磁笼。</p>

    虽然在理论上,由于没有等离子体电流,运行会更安全,但为何国内还是选择了专攻‘托马克’?</p>

    这个就要推脱到,历史遗留问题,共和国前些年还是太贫穷落后了些。</p>

    说白了,就是当时实在没有人和精力去搞多途径研究,只能选择集中力量办大事。</p>

    之所以选择了托马克,不外乎,这个在当时来说,难度系数低了那么一丢丢。</p>

    咳~当然了,这个跟当时的老大哥,作为领头大哥,首先建造了首款托马克装置。</p>

    ……</p>

    就在刘德珍院士愕然的看着眼前大屏幕上闪烁的耀眼数据发呆之际。</p>

    另外一个获邀参观这次实验的庞德军院士,也是一脸惊叹的走到了刘德珍身边。</p>

    “啧啧,老刘你这学生不简单啊,真是羡慕你啊,能受到如此优异的后辈。”庞德军唏嘘不已道。</p>

    “满载放电时间,达到30秒,这个成绩已经超过了我们最新模版的east实验装置,老伙计你说,我们这些年是不是走了弯路?”刘德珍没有接对方的话,而是神色凝重的喃喃道。</p>

    “怎么?打退堂鼓了~啧,这可不像你啊~老刘。”庞德军显示质疑一声,随即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接着说道:“这么说没有什么意义,只能说两种磁约束方式,各有千秋,暂时的领先不算什么,我相信托马克装置是未来核聚变成为人类常态能源的钥匙之一。”</p>

    这时,李国良笑着走了过来。</p>

    “庞老说的好,我们的目光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点,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认为这条路行不通。”</p>

    “小李,你们这是要继续?”刘德珍看着实验室内的气氛不似要开总结会议的样子,不由开口询问道。</p>

    “是的,老师,初次实验效果良好,实验装置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损伤,我准备测试下新的偏滤器靶板组合水冷偏滤器的极限在哪里~”李国良很自然的回道。</p>

    “嗯,偏滤器靶板以及水冷偏滤器乃是仿星器核聚变装置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如果放点时间过长,内部过高的热负荷,可能导致过第一壁上的散热材料出现损害,这便是仿星器核聚变装置的难点,看你刚才的实验数据,难道你们攻克了这方面的难关?”刘德珍虽然是托马克装置方面的大拿,但对于仿星器也是有所涉猎,对于仿星器的一些常识性难点所在还是略知一二。</p>

    “根据我们呢的数据模型推导,这套装置现在理论上最高可支持30分钟量级的持续放电,至于能不能达到,还要看一会儿的实验结果。”李国良神色内敛的说道。</p>

    “……”呆在庞德军身边的博士研究员,瞬间倒吸一口凉气。</p>

    他在凝态物理方面,已经不是刚入门的菜鸟,跟随导师一起工作,已经有四年的时间,深知30分钟放电时间意味着什么。</p>

    要知道,这里的放点时间指的是一次放电中能维持基本磁场位形的时间,即所谓的一次放电脉冲时间。</p>

    据他所知,欧洲最新型的仿星器装置,如今设定的目标便是30分钟。</p>

    如果让他们知道,那还存在于图纸上的螺旋石7-x装置设定的目标,已经被共和国人攻克,不知道该是何等表情。</p>

    如果,真的做到的话,不亚于在整个核聚变工程,投下一颗‘核弹’,产生的影响无疑将会突破天际。</p>

    甚至将影响国际社会关于核聚变工程主流技术路线的选择!</p>

    心下如此想着,他不由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瞄了眼面前这明显比他都要小几岁的年轻人。</p>

    这个连胡子都没有的年轻人,会不会改变现如今还是托马克装置为主导的核聚变工程流派。</p>

    “报,轨道密封检测正常!”</p>

    李国良闻言,再次下达了命令:“填充保护气体”</p>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