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p>
听到王生将如此重要的消息告知与他,陆机脸上露出严肃之色。</p>
“君侯放心,既然是机密之事,在下嘴实,定然不会说出去的,倒是戴渊他们,不知道可否透露一二?”</p>
“此事不急,你心里先有底就行,之后的消息,本侯会告知他们的。”</p>
“明白了。”</p>
陆机轻轻点头。</p>
“若是无事,那便这样了。”</p>
作别陆机,王生朝着书房的方向去了。</p>
书房之中,张宾果不其然就在期间。</p>
不过现在的张宾却是没在看书。</p>
这金谷园里面的藏书,几乎是被他看完了。</p>
没书可以看,当然是看不了了。</p>
是故这段时间张宾都是在练字,或者给那些书籍做一些注解。</p>
看到张宾如此无聊,王生也给了他一些任务。</p>
这任务也很简单。</p>
便是给兵书注解。</p>
这个时代的兵书,能够用一个字形容描写的,就不会用两个字。</p>
简单至上。</p>
这是古代纸张昂贵,古人不得不精简字句的行为,但王生这般看过去,有些深意,却是体会不到。</p>
这种心情,这种难受,是王生这些天切身体会到的。</p>
是故让张宾做注解,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马上询问。</p>
大善!</p>
张宾也乐得给王生做老师,因此在每本兵书的注解上都下了功夫。</p>
“君侯,可是要兵书,不过这本倒是只注解了一半。”</p>
他还以为王生是要来向他拿兵书的。</p>
像王生这般学习能力强的人,张宾也是少见。</p>
别人一本书,能够研究个一两年,但是拿到他这位明公面前,只是三四天,便向他要新的兵书了。</p>
起初张宾以为王生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将兵书里面的内容吃透,但是当他询问兵书里面内容的时候,王生都能说出来,应对自如,有时候还能说出独到的见解出来。</p>
这可不是一个不懂兵书的人能说的出来的。</p>
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吗?</p>
作为后世人,王生平时电视剧看得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学了一个遍。</p>
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也有了解过。</p>
像是《孙子兵法》这些的王生没看过,但是小红书还是看过的。</p>
图书管理员的不少理念,放在这里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的。</p>
是故...</p>
王生确实不懂兵书,也确实很懂兵书。</p>
这句话很矛盾,但是放在王生身上,却不矛盾。</p>
“今日本侯来,可不是要你的兵书。”</p>
王生神采奕奕的看着张宾,说道:“孟孙,这一屋子的书,你恐怕是看完了,实不相瞒,洛阳有的书,金谷园基本上都有,洛阳没有的书,此处恐怕也是没有了,但是有一个去处,书绝对多。”</p>
王生不是来要书,那便是有其他的想法。</p>
“恐怕君侯这次来,是为了西征的事情吧?”</p>
“知我者,孟孙也。”</p>
这孟孙既然一句话便猜中了他的想法,王生也不打算就这般遮遮掩掩下去了。</p>
当然。</p>
从一开始,王生便没有遮遮掩掩的想法。</p>
“今日我来,确实是西征之事,孟孙有大才,屈居书屋,却是大材小用了,大丈夫当建功立业,此次西征,我已经与陛下言明要随军出征了,是故本侯身边,得有一个出主意的人。”</p>
王生这句话,就让张宾有些惶恐了。</p>
“以君侯之智,又如何需要出主意的人呢?”</p>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广元侯多智若妖。</p>
现在这多智若妖的广元侯,突然在他面前说他身边需要有一个出主意的人,这如何不让张宾惶恐。</p>
他自付有才,但在很多方面,他自觉是不如王生的。</p>
既然智谋不足,难堪重任。</p>
这也是他为何一直在书房里面呆着的原因。</p>
便是为了充实自己。</p>
“便是再有智慧的人,也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况且论起智谋来说,我在许多方面是不如你的。”</p>
张宾眼睛微亮。</p>
“好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p>
“既然君侯便如此说了,那张宾岂有不去之理。”</p>
对于张宾这个反应,王生自然是不奇怪的。</p>
“此番出征誓师之后,在函谷关会打乱编制,依孟孙之见,这编制,如何打乱为好?”</p>
打乱编制?</p>
张宾细细一想,便明白为何要打乱编制了。</p>
“陛下是要将这些世家私军收为己有?”</p>
王生脸上却是露出不以为然之色。</p>
“这些世家私军,原本就是州郡兵,是陛下的军队,如今不过是重新收编回来罢了。”</p>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世家在这些年给他们吃喝拉撒睡,花费可是不菲的。</p>
帮你养兵,之后一句话便把这些人要回去,那些世家如何能够把这口气也咽下去?</p>
“若是要打乱编制的话,只需将每营士卒分为十队,十队士卒与其他士卒交叉融合,便算是打乱编制了。”</p>
“恐怕这般还不够散。”</p>
十队里面,都是认识的人,而且有迹可循,世家未必不可以在暗中掌控。</p>
“君侯的意思是?”</p>
“十队之后再分十队,交叉之后再分十队,如此往复五六次,才可算是打乱编制。”</p>
王生这句话说完,张宾的眉头却是微微皱起。</p>
“此举不妥,不同地方的士卒,恐怕不能相容,便是说话都听不太懂,如何共同御敌?”</p>
“这有何难,战时听从校尉指挥即可。”</p>
听到王生如此信誓旦旦之语,张宾却是翻了翻白眼。</p>
“既然君侯早已经有了论断,为何还要询问出来?”</p>
王生却是笑了笑。</p>
“那是因为我的问题,还没有问完。”</p>
听到王生的这句话,张宾稍稍提起了一些兴致出来。</p>
“君侯请问。”</p>
“陛下打乱那些世家私军的编制,所为的,是将世家私军掌握在他的手上,但若是本侯要将这些世家私军掌握在我的手上,该如何做?”</p>
张宾没想到王生的想法是这个,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p>
“恐怕要做这件事,难度很大。”</p>
难度自然大了,但王生脸上还有笑容。</p>
“若是此时难度不大,那本侯也不必来问孟孙你了。”</p>
“君侯可是太看得起我了。”</p>
张宾苦笑一声。</p>
面前这位郎君,可是当着皇帝的面把军队化为己有。</p>
用形象一点的比喻便是皇帝刚要吃一根鸡腿,作为臣子的王生却是想着如何把这个鸡腿抢过来。</p>
这难度能不大?</p>
张宾想了很久,抬头看王生之时,还是摇摇头。</p>
“难难难!”</p>
“或许可行,只是孟孙你不敢想罢了。”</p>
若这个时代是唐朝,府兵制,王生的这个想法当然是可以收一收了,但这不是。</p>
尤其这些州郡兵,与中外军不同。</p>
中外军皆是世兵。</p>
所谓之世兵,便是皇帝规定将领享有领兵权,并且代代相传,将领死后,子弟接替统领父兄故兵。</p>
由长子、长孙世袭;无子,由弟继承;子弟幼弱,或有罪,经皇帝指定,由别人暂为代领,一旦子弟长大或有罪赦免,经皇帝批准,即归还故兵。</p>
世袭领兵制使兵将结合空前紧密,并促进部队战队力的提高。</p>
州郡兵是当地招募的军队,并非是军户。</p>
这便给了王生可乘之机。</p>
以唐朝的府兵制来说,为何王生没有可乘之机。</p>
了解府兵制,便要先知道为何叫‘府兵’。</p>
为何叫府兵呢?</p>
当时的唐朝地方政府分两级,下一级是县,上一级是州,这都是管地方行政的。</p>
府兵之府,是在地方那个行政区域州县之外的另一种军事区域的名称。</p>
府是指的军队屯扎地。</p>
在郡县这一地区里,另划一个军事区域,这区域就称为府。</p>
唐代都称之为折冲府,折冲府共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p>
这些军人又是怎样来历呢?</p>
当时户口本分九等,这都是根据各家财富产业而定。</p>
据当时法令,下三等民户,是没有当兵资格的,只在上等中等之中,自己愿意当兵的,由政府挑选出来,给他正式当兵。</p>
当兵人家的租庸调都豁免了。</p>
这是国家对他们的优待。</p>
此外则更无饷给,一切随身武装,也许军人自办。</p>
这样的人家集合上一千二豁免了,这同样也是国家对他们的优待。</p>
如果某地是军事要地,便在那地方设立一个府,募招上中等人家壮丁籍为府兵。</p>
这种府的数目,有时多,有时少。</p>
大概唐代全国共有六百个到八百个府。</p>
若假定这八百个府都是中府的话,那唐代全国便有八十万军队,大概最少也有四十万。而这四十万乃至八十万的军队,并不要国家一文钱,一粒米来给养,因为他们自己有田有地。</p>
他们一面保卫国家,一面还自立生产。</p>
这八百个府的三分之一(将近三百个),分配在中央政府附近,即唐代人之所谓关内,即山西函谷关以西长安四围之附近地区。</p>
其余三分之二,四百到六百个府,便分布在全国,而山西和其他边疆又比较多一些。其他地区又少一些,有一州只有一府的,或一州并无一府的。</p>
府兵也是到了二十岁才开始服役,每个府兵须到中央首都宿卫一年。</p>
此外都在本府,耕田为生,而于农隙操操练。</p>
当宿卫的,叫做上番,番是更番之意,商贩则正如汉人所谓践更。只汉人践更,是在地方服役,唐人上番,则向中央服役而已。</p>
府地距离中央五百里的,宿卫一次得五番,一千里的七番,一千五百里者八番,二千里十番,二千里以外十二番。</p>
照番数计算,五百里者往返两次,适抵二千里者往返一次。</p>
一千五百里者往返三次,适抵二千里以外者往返两次。</p>
计番数,可以轮番到中央,上宿平均劳逸。若遇国家有事,则全国各府均可抽调,并不与宿卫番数相干。</p>
这是说的兵队。至于军官呢?</p>
在中央直辖有十六个卫,每个卫,都有一个名称,各卫的都设有大将军。</p>
有事打仗,就由大将军统领出征。</p>
待战事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p>
军队回到本乡,在他府里有一个折冲都尉,是主平时训练的。</p>
所以唐代养兵,既不花一文钱,不费一粒米,而养将,也不使预问政事。</p>
除却战事外,也并不统带军队。</p>
武官立功,以勋名奖励。文官份品级,武官份勋阶。</p>
故武官又称勋官,勋官有爵号无实职。</p>
立功以后,最高的在朝做大将军,多数还是回家种田。</p>
然而他获有勋爵,国家社会对他自有某种优待。</p>
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名誉的。</p>
府兵制,是盛唐强盛的一个原因。</p>
之所以府兵制很难让人钻空子,原因有很多。</p>
其一,隔离将军与士兵,及时收回兵权。所谓兵符,是一个信物而已,相当于公章。</p>
如果将军与士兵长期厮混,使得士兵非常认可将军,那么兵符形同虚设。</p>
所以,隔离将军与士兵,需要打仗时,将军拿着兵符去领兵。</p>
其二,均衡派系力量,并补充候选人达到威慑作用。使得有权的将军,不敢乱动。</p>
在此次西征,司马遹是全权交由王生与张泓来做的,自然没有均衡派系力量的成分在里面。</p>
在皇帝看来,齐万年是小患,收拾齐万年不过是顺手而为的,在皇帝心中,真正的敌人是齐王。</p>
至于思想教育。就是所谓的皇权神话,让士兵树立为皇帝服务的意识。</p>
如今确实是君权神授,但是这些士卒被世家收归囊中之后,自然也是有洗脑教育的。</p>
恐怕在这些士卒心中,皇帝的权威还不如将军的权威。</p>
这么多年的世家私军教育,这些士卒心中对皇帝的忠诚也会被消磨得一干二净。</p>
更不要说原本这些州郡兵成立对皇帝便没有多少忠诚。</p>
他们这些人参军,不是为了保家卫国,只是为了吃饱饭而已。</p>
“不敢想?”</p>
张宾愣了一下。</p>
“若是敢想的话,将世家私军收为己有,倒不是不可能,只是...”</p>
张宾挑眉看了王生一眼,说道:“陛下若是知道这事,对君侯来说....”</p>
“此事我自然有想过。”</p>
到他班师回朝的时候,皇帝要对付的是齐王了。</p>
在这个时候,皇帝便是知道了,也会引而不发。</p>
况且王生做事,自然是隐秘的。</p>
皇帝能不能发现,还是另一回事。</p>
毕竟他不是全部掌握。</p>
而只是掌握一部分军队罢了。</p>
乱世之中,唯有手上的军队才是真的。</p>
其他的名望才德,过眼云烟罢了。</p>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