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帝国之鹰, 第一百九十章 决战开罗之战前焦虑症候群-德意志第三帝国国旗免费阅读

第一百九十章 决战开罗之战前焦虑症候群-德意志第三帝国国旗
    【本书首发网站“英国人在开罗到底有多少兵力我们完全不知道,只有赫尔曼戈林师的力量配合我们进攻开罗会不会有些太轻敌了?”

    “赫尔曼戈林师的力量足够了。在过去几天的战斗里,我们的后勤物资从托卜鲁克港出发,只能依靠沙漠里的滨海公路进行卡车运输,随着战线越拉越长,从托卜鲁克到阿拉曼的后勤线已经超过了五百公里。因为受制于补给物资的不足,赫尔曼戈林师的战斗力只能发挥出一半。可是现在不同了,我们的运输船可以直接开到亚历山大港,从亚历山大港到开罗之间不仅公路运输条件远远超过沙漠里的滨海公路,而且还有铁路可以使用。补给物资充足,赫尔曼戈林师的战斗力至少可以发挥出百分之九十,你不需要担心力量不足。”陈道耐心地解释道。

    格拉齐亚尼思索了一阵后,虽然对陈道的保证还是有些不放心,却也想不出有什么好办法说服隆美尔,便点点头表示同意。

    隆美尔对陈道的建议当然也不会反对,也点头同意。

    离开会议室之后,陈道跟着隆美尔回到设在亚历山大港东南部的非洲军军部,两人密议了一个小时后,一封冗长的电报便被发往柏林。

    在这封电报发出后半个小时,另一道电波自格拉齐亚尼元帅的司令部飞出,随后变成电报被放到墨索里尼的办公桌上。

    埃及首都开罗此时已经是战云密布。火车、汽车、自行车、以及各种牲畜拉动的大车载着无数市民与他们的财富冲出市区。想要在战火烧到开罗之前撤离战场。

    早在德军占领阿拉曼的当天。埃及国王法鲁克与首相哈桑萨布里便率领内阁成员离开开罗撤向巴勒斯坦。

    留在开罗配合英军作战的是埃及军队总参谋长艾哈迈德哈萨纳因。

    哈萨纳因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是埃及军队高官中铁杆的亲英派。

    坐在英国驻埃及军队总司令威尔逊中将的办公室里,哈萨纳因与威尔逊两人对坐在办公桌的两侧,脸上充满了焦虑。

    威尔逊中将下意识地晃动着手中的咖啡杯,看着杯中不停泛起涟漪的咖啡,头也不抬地问道:“意大利人已经占领了坦塔,距离开罗不到一百公里,最多两天、最少一天就能到达开罗。在他们到达之前。你能不能再召集更多的部队,哪怕只有一个师也好。”

    “两个师已经是极限了,即使再征召更多的部队也只是一群拿着武器的平民,在战斗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而且还会浪费宝贵的武器弹药。”哈萨纳因摇头说道。

    威尔逊中将放下手中的咖啡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要是没有更多的部队,我们的手上能用来抵挡德国人只有你的两个师,刚刚赶到的第一南非旅、从苏丹赶来的三个营,还有从亚历山大港和塞得港撤下来的三千五百多人,总兵力不到五万人。而且缺少重武器和坦克,飞机也只剩下不到五十架。根本无法抵挡南下的德军,更何况从埃塞俄比亚北上的意大利军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背后,你一定要想想办法再征召一些部队来。”

    听威尔逊中将说起险峻的局势,哈萨纳因眉头的皱纹拧得更紧了。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开罗附近战斗?以我们现在面临的局势,我们应该率领部队撤到苏伊士运河东岸去,或是撤到更远的索马里去,等聚集足够的军队之后再进行反扑。为什么一定要留在这里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包围我们?”

    威尔逊中将瞥了一眼气愤的哈萨纳因,嘴角露出一丝无奈的微笑。

    还能是什么原因?还不是伦敦的那位首相大人想要在开罗打一场政治仗,将来在接受议员们的质询时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出英**队是经过惨烈的战斗才丢失埃及首都,而不是不战而退,一枪没开就灰溜溜的逃走。

    为了他个人能够保住屁股下的那个位置,不知道会有多少英国青年会横尸在开罗的街头,说不定就连自己都要埋骨异乡。

    可惜这个原因不能说出口,自己应该找一个更合适的理由来回答哈萨纳因的质问,威尔逊中将苦苦思索起来。

    察觉到威尔逊中将嘴角莫名的微笑,哈萨纳因心头的焦躁瞬间升腾为一股怒火。

    “威尔逊将军,我代表埃及政府,也代表我个人向你提出一个建议,请你再给邱吉尔先生发一封电报,说明我们现在的险恶处境。而且还要强调在开罗的近郊有金字塔、有狮身人面像,在市区内有开罗博物馆的近三十万件文物需要保护,一旦这些文物在战争中发生损毁,我们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更重要的是,市区里还有近四十万的市民没有撤离。埃及的建筑风格你是非常了解的,这里没有足够的防空洞和地下室,战斗打响之后,不知道会有多少平民死于战火,请首相大人把这一点考虑进去,不是从军事的角度,而是从保护文物古迹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去考虑,请你一定要接受我这个建议。”

    威尔逊中将眼睛一亮,心头的焦躁瞬间少了一半。

    自己怎么没有想到那些文物和市内的平民?怎么没有试着从保护文物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去说服首相?

    幸好有哈萨纳因提醒,否则自己真的要错过一个完美的借口。

    想到这里,威尔逊中将强打起精神对哈萨纳因说道:“哈萨纳因将军,你的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埃及是一个文明古国,大英帝国是一个绅士的国度。我们不是野蛮的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我们必须要从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进行的这场战争。竭力避免文物和平民在战争中的损失。

    我马上就给首相发电报,只是我的文采不够好,恐怕不能打动首相先生,你是不是可以代笔?

    电报要尽量写得煽情一些,首相先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非常的感性,只要我们能够引发他对平民们的怜悯,他一定会同意我们撤军的。”

    哈萨纳因闻言先是一愣。随后大喜说道:“我来写,我一定能够打动邱吉尔先生,我对自己的文笔有自信。”

    十月十二日凌晨一点,唐宁街十号。

    大英帝国战时首相丘吉尔坐在他乌烟瘴气的办公室里,翘着二郎腿,口衔哈瓦那雪茄,一边吞云吐雾一边默默点评手中的电报。

    文采飞扬,不像是战报,倒像是一篇感人肺腑的长诗。

    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和平民的安全,请求撤离开罗?

    这个理由真是够天真。你们都能够想到的事,我会想不到?

    要是埃及的平民不被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炸弹干掉一批。埃及人和埃及政府怎么可能会积累出足够的仇恨?怎么能够坚定地站在大英帝国一方与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战斗到底?

    那些文物就算被毁,凶手也是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等战争结束之后,让德国和意大利多赔一些战争赔款就是,算不得什么大事。

    冷笑着将手中的电报揉成一团扔进垃圾筐,丘吉尔从办公桌上拿起纸笔,花了十分钟洋洋洒洒地写了份发言稿。

    又花了五分钟润色一番后,丘吉尔心满意足地收起笔。

    等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炸弹扔到开罗市民的头上,开罗市民死伤惨重之后,这份谴责德国和意大利暴行,声援多灾多难的埃及人民的发言稿就能排上用场了。

    这一次,该轮到大英帝国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了。

    同日早上六点五十分,埃及首都开罗西北部的英军阵地上。

    米尔斯上尉端着散发着热气的饭盒,对一名中尉喊道:“巴克中尉,过来这里。”

    巴克中尉闻言端着自己的饭盒走向米尔斯上尉,两人随后走到战壕中段的一处掩体里。

    围坐在掩体里的圆桌旁,米尔斯上尉一边闷头吃饭,一边向巴克中尉小声问道:“队员们最近的情绪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异常?”

    “巴尔克和肖特的情绪有些躁动还有我,我最近也很焦躁。”巴尔克中尉答道。

    “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总是被一群英国人包围,你们心里害怕了?”米尔斯上尉盯着巴克中尉问道。

    “怎么可能?”巴克中尉的脸瞬间的涨得通红,“我们当初都是志愿参加这次行动,才被罗森将军派来执行这项任务的。在阿拉曼登陆的那天起,我已经当自己阵亡了,怎么可能会害怕?”

    “我错怪你了,我向你道歉。你为什么焦躁?说一说原因。”

    “接下来的战斗中,我们是要继续撤退,还是留在这里战斗?”巴克中尉问道。

    “以现在的形势,我们可能要留在这里和英国人并肩战斗,敌人是我们的战友。”米尔斯上尉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

    “战斗一旦打响,我们有多少队员会死在自己人的炮火下,你想过没有?”巴克中尉说道。

    米尔斯上尉把手中的餐勺扔进饭盒,脸上表情渐渐凝固。

    “我们可能全部被自己人干掉,也可能一个不死。你们就是因为这个焦躁?”

    “这个理由还不足够吗?”巴克中尉沉声说道。

    米尔斯上尉迟疑了一阵后说道:“事实上我对我们下一步的行动思考了很久,接下来的战斗中,我们可以在我们的战友刚发动冲锋时就举白旗投降,可以在战斗刚刚开始就放弃阵地向开罗市区逃走,也可以在战斗打响后去袭击我们阵地两翼的英国人,可是无论选择哪一个办法,都无法让我们的队员避免被自己人误伤或是误杀,谁让我们身上穿的是英国人的军装呢?”

    巴克中尉双手捂脸,颤声说道:“我想的和你想的一样,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沉默了几秒钟,巴克中尉猛地放下双手,重新拿起饭盒大口吃起早饭。

    “既然没有答案就不要想了,等战斗打响,我们干脆冲进特纳少校的营部俘虏他,为我们的战友打开进军的通道,就像我们在麦赛尔亚岭做的那样。”

    “你能这样想实在是太好了,只是队员们的情绪还是需要安抚,吃完早饭后,你让巴尔克和肖特到我这里来,我和他们谈一谈。”米尔斯上尉说道。(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