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奇谈杂录:千年前的传闻
唐朝时,有个人叫李舟,弟弟患头风病,听人说用岭南黑蛇泡酒可治此病,于是购来一条,放进瓮里,随后又往里面放上酿酒的原料。几日后,蛇没了动静。不久,酒也酿好了,极为香醇。李舟之弟喝了一口,随后慢慢睁大眼睛……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化为一摊血水,只剩下毛发!
假皇帝
讲一个皇帝的故事,从骗子开始讲起。
不要以为唐朝就没骗子。下面的记载足以说明这一职业的久远性与专业性。先大致分一下类,唐朝的骗子有以下几种:
一、蒙人型:
唐玄宗时,嵩山有姜抚先生,自称数百岁。附近州郡的官员崇拜有加,跟其学道的人成千上万。
这一天,一个在嵩山寓居的叫荆岩的人,颇通南北朝历史,去拜访这位大师:“先生有多大岁数?”
姜抚说:“我都记不得了。”
荆岩又问:“那您出生在什么朝代?”
姜抚说:“我是南北朝时的梁朝人。”
荆岩说:“那不算太远,您在当时做过官吗?”
姜抚说:“曾做过西梁州节度使。”
荆岩大喊一声:“闭嘴!你个上欺天子、下惑世人的骗子!梁朝在江南,境内如何会有西梁州?当时又哪里有节度使这个官职!”
姜抚先生的脸一下子红了,几天后羞愧而死——这就是不懂历史的下场。
又,洪州有位著名的女巫何婆,最善用琵琶占卜,每天顾客盈门。
时有大臣郭质路过,前去占卜,问自己官运如何。何婆调着琵琶,说:“您大富贵,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后年得三品,更后年得四品!”
郭质一皱眉:“阿婆错了!品少的官高,品多的官小。”
何婆不好意思地一笑:“那今年减一品,明年减二品,后年减三品,更后年减四品,五六年后没品。”
郭质大骂起来。
二、骗钱型:
在晚唐冯翊子所著《桂苑丛谈》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唐朝诗人张祜喜好侠义,寓居苏州,远近皆知。一个傍晚,有一侠客模样的人,腰悬利剑,手持一带血的布囊,叩门问:“这是张先生家吗?”
张祜开门,说:“是。”
侠客入坐,说:“我乃侠客,有一仇人,十年莫得,今夜终得报仇,斩其首级!”随后摇晃了一下那布囊。”又很豪爽地问张祜,“有酒吗?”
张祜上酒。
侠客说:“今有一事相烦。此去三里外,有一义士,曾帮过我,我欲报答,这样平生的恩仇之事都可了结了。我听说先生素讲义气,能不能暂借我十万缗钱,随后我为您赴汤蹈火,无所遗憾。”
张祜被打动,于是将家中之财尽给那侠客。
侠客说:“痛快!天亮前我就回来。”说完,侠客留下那装着人头的布囊大步离去。
当然,侠客再也没回来。张祜打开布囊,发现里面装的乃是猪头。
又,宦官李全皋,为淮海镇监军,因事被罢免,暂未批准归长安,只得住在附近的开元寺。
这一天,有小校引荐一位道人来见。道人称自己精通炼金术。李全皋很好奇,于是以礼相待。
这一天,道人说:“您只要找一个五六升大的铁鼎,再拿二十多两黄金做母本,每天往鼎里加添水银等药物,待火候炼足了再更换,周而复始炼下去,保证您得到用不尽的黄金。”
李全皋自然大喜,自己囊中正好有条金带,于是给了道士,又备好了铁鼎、水银等物,开始炼金。刚开始,李全皋守着铁鼎,还比较兴奋。但几天过后,就他有些厌倦了,便叫仆人守鼎。
又过了几天,李全皋打开鼎一看,里面的金带已经不见了,道士也已经杳无踪迹。
再看汉中职业骗子文处士的故事。
文处士,人不知其名,居汉中,以精通炼金术自居,常来往于蜀中权贵之家。
蜀中有位富商,名李十五郎,聚财无数,但因被文处士迷住,三年内,家财全都败光,最终悬梁自尽。
另有大将军,驻军汉中,也被文处士搞得五迷三道。当地有一高官,新建一大宅,还没入住。文处士对大将军说:“此宅幽静,最适合炼金。”
就这样,大将军重金租宅供文处士炼金。结果呢,炼金时不慎失火,不但宅子化为灰烬,整个街区也都烧毁了。
文处士连夜出逃,最后还是被抓了回来,给杀了。
三、邪教型:
唐高宗时,有叫刘龙子的,做了一个镀金的龙头,藏在袖中,里面接上羊肠,肠里盛着蜂蜜水。他向人们展示,说这金龙可吐出圣水,饮后百病皆消。人们饮后,心理作怪,都说不错,确实可去病。
看着信徒越来越多,刘龙子竟欲造反,最后事发被捕,斩于街市。
又,唐睿宗时,有叫贺玄景的自称“五戒贤者”,带手下在陆浑山中结社,说入社心诚者可成佛。
为迷惑信徒,贺玄景穿了一件带有金簿的袈裟,坐于暗室里,叫信徒窃视,将金簿之光说成佛光。又叫手下爬到悬崖间,身着碧纱,装成仙人模样,并在山下放火,升起烟雾,让信徒临崖下视,趁机将他们推下山,掠去他们的财物。
事发时,山下尸骸已达数百具。
当然,以上骗术还属于小打小闹。唐朝最大的一个骗局,也就是我们要说的故事,跟皇帝有关。
唐懿宗时,长安爆出一大新闻。
什么新闻?
有人装扮成当朝皇帝的模样骗人钱财!
先来说说唐懿宗。其实在历史上以昏庸和沉湎于宴游而著称的唐懿宗本人也很有问题,或者这样说,他本人就有可能是个冒牌的骗子,只是通过机缘巧合才做了皇帝。
这一切又从何说起?
懿宗李漼原名李温,封郓王,是唐宣宗李忱的长子。当然,这是主流的说法。对权力尤其敏感的宣宗,做了皇帝后,一没立皇后,二没立太子。
郓王既然是宣宗的长子,按唐制,是要跟皇帝同居大明宫。但是,宣宗非常厌恶郓王,把他赶出皇宫,迁至皇族子弟聚集的“十六宅”,而将自己喜欢的夔王李滋留在了大明宫。
关于上面这一点,《东观奏记》中亦有记载:“大中十二年,始用左谏议大夫郑漳、兵部郎中李邺为郓王已下侍读。时郓王居十六宅,夔、昭已下五王居大明宫内院。数日,追制改充夔王已下侍读,五日一入乾符门讲读。郓王即位后,其事遂停。”
郓王即位前,因不被宣宗喜欢,过得压抑而苦闷,甚至有些提心吊胆。到了大中十三年夏,他的命运转机来了。
五月,宣宗因乱吃丹药染上疮疾,想立自己喜欢的第三子夔王李滋为太子。为此,宣宗与他信赖的宦官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商议,欲将掌握禁军军权的宦官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王宗实贬出京。
没想到,王宗实率先动手。他谋杀了病榻上的宣宗,捕杀了王归长、马公儒与夔王李滋,把郓王扶上帝位,是为懿宗。
至于非主流的说法,讲的是懿宗身份有问题。据称他原本是疏远的皇族,在紧要时刻,被王宗实拥立为帝。
《东观奏记》记载,宣宗的妃子晁美人生懿宗、万寿公主,她死后,翰林学士萧寘为其写了墓志铭。
……及夔、昭以下五王居内院,而郓王独还藩邸。大中末嗣位之后,人间切有拟议者。寘以此事言于公卿,方辨立长之顺。(《东观奏记》)
说的是懿宗即位后,朝野对其身份怀疑,故而议论纷纷,他不得不叫曾写过其母墓志铭的翰林学士萧寘出来解释一下。
这是个很奇异的记载。
纵观唐朝历史甚至中国历史,从没出现过怀疑皇帝身份真假的记载,但偏偏《东观奏记》中有这样一段。这说明,在当时,懿宗的身份确实是一个话题,在朝野间被传得沸沸腾腾。
进一步挖掘的话,会发现,在正史记载中,宣宗有十一个皇子,这十一个皇子姓名和封号明确。但要算上这郓王呢,就多出一个。
面对朝野议论,一位复姓夏侯的大臣出来说:“三十年前,宰相参与新皇帝的确立;三十年后,新皇帝的确立由大内宦官定的。只要是姓李的皇族,不管谁做皇帝都可以,我们就别操心了。”
懿宗的年号是“咸通”。其人好宴游,但在位期间,帝国境内大致平静。他做了十四年皇帝,刚死,帝国就迎来了黄巢的刀锋。
在历史上,与懿宗有关的事件,主要有两个。
一是他的女儿同昌公主的出嫁。懿宗对这位公主的宠爱创造了历史之最。同昌公主出嫁时,皇帝几乎把整个大唐府库里的国宝都作了嫁妆。
二是咸通十四年,最后一次迎佛骨入长安。由此可见,懿宗是非常信奉佛教的。
下面的骗子,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这个爱好。
因信奉佛教,唐懿宗常微服游览长安寺院。当时,很多外地进献的贡品都放在寺院里。有一伙骗子得知大安国寺里存放了江南绫罗千匹,于是打起主意。
他们找了一个长得很像唐懿宗的人,给他穿上皇帝经常穿的私行之服(可见在作案前已观察了很长时间)。为了不叫人怀疑,他们又在衣服上搞了些龙涎香薰,以证明确实是皇宫之物。
他们又叫假皇帝带了二三个仆人,选了一天,进入大安国寺。
不一会儿,寺里来了两个骗子同伙扮成的乞丐。假扮皇帝的骗子于是从身上拿出些银子,施舍给乞丐。但很快,又来了一些乞丐,骗子继续施舍,把身上所带钱财都给完了。
这时,假皇帝问寺院住持:“你这里有什么东西,可暂时借我一些,我还要施舍。”
住持一愣。
这时候,跟随假皇帝的仆人向住持使眼色,意思是说:“你眼前的这位是大唐皇帝。”
住持大惊,他看着确实也像,于是急忙说:“寺院里有绫罗千匹,听您安排。”
随后,住持叫人把千匹绫罗都搬了出来。假皇帝把它们施舍给不断前来的乞丐。
最后,仆人对住持说:“明天,你们到午朝门来,我可带你们进宫。陛下一定会重重酬谢你们。”
假皇帝微笑着点点头,随后带人走了。
住持第二天跑去午朝门,没看到一个人影,才知上当受骗。
唐懿宗用文理天下,海内晏清。多变服私游寺观。民间有奸猾者,闻大安国寺,有江淮进奏官寄吴绫千匹在院。于是暗集其群,就内选一人肖上之状者,衣上私行之服,多以龙脑诸香薰裛,引二三小仆,潜入寄绫之院。其时有丐者一二人至,假服者遗之而去。逡巡,诸色丐求之人,接迹而至,给之不暇。假服者谓院僧曰:“院中有何物,可借之。”僧未诺间,小仆掷眼向僧。僧惊骇曰:“柜内有人寄绫千匹,唯命是听。”于是启柜,罄而给之。小仆谓僧曰:“来日早,于朝门相见,可奉引入内,所酧不轻。”假服者遂跨卫而去。僧自是经日访于内门,杳无所见,方知群丐并是奸人之党焉。(《玉堂闲话》)
这伙骗子的胆量实在大,连皇帝都敢假扮。他们借助于懿宗皇帝好佛的特点,故而频频得手。
其实,唐朝的皇帝,不是尊佛就是敬道。在尊佛方面,懿宗是个极端。这跟他在做亲王时不被父皇待见,仓皇栖身,苦读伴佛有关。
这一点跟唐中宗很相似。
武则天时,唐中宗被流放到湖北房州,除了以妻子韦后以及女儿安乐公主为精神寄托外,就是在佛教中寻求安慰。
懿宗皇帝也是这样,除了上面提及的对女儿同昌公主的宠爱,他对同患难的妻子郭妃的放纵更是令人咋舌。他竟容忍其与自己的女婿韦保衡通奸!
(郭妃)女为同昌公主,下嫁韦保衡。保衡处内宅,妃以主故,出入娱饮不禁,是时哗言与保衡乱,莫得其端。(《新唐书?后妃传》)
接着说懿宗崇佛。
咸通十四年,懿宗继几十年前的宪宗皇帝后,再一次派人到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长安。对此,大臣纷纷劝谏。
懿宗答:“生而得见,死亦无恨。”
释迦牟尼圆寂后,遗体焚化,留下晶莹的舍利。后来,阿育王统一印度,把佛祖的真身舍利分成84000份供奉,并派人将一部分传之于世界各地。释迦牟尼的生身舍利分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和红色肉舍利三种,法门寺所藏的是其指骨舍利。
佛骨入长安之日,全城陷入癫狂状态。
四月八日,佛骨入长安,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佛声振地,士女瞻礼,僧徒道从。上御安福寺亲自顶礼,泣下沾臆。即召两街供奉僧赐金帛各有差。而京师耆老元和迎真体者,悉赐银碗锦彩。长安豪家竞饰车服,驾肩弥路,四方挈老扶幼来观者,莫不蔬素以待恩福。时有军卒断左臂于佛前,以手执之,一步一礼,血流满地,至于肘行膝步,啮指截发,不可算数。又有僧以艾覆顶上,谓之炼顶。火发痛作,即掉其首呼叫。坊市少年擒之不令动摇,而痛不可忍,乃号哭卧于道上,头顶焦烂,举止苍迫,凡见者无不大哂焉……(《杜阳杂编》)
也就是说,男女信徒匍匐于道边,一步一拜。
一名士兵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心,砍断了自己的左臂;一名僧人则于头上点燃艾草;更多的人激动得痛哭流涕。
佛骨出城归法门寺时,长安男女争为送别,执手相谓曰:“六十年一度迎真身,不知再见复在何时?”伏首于前,呜咽流涕。
但在迎佛骨三个月后,懿宗皇帝就死去了。
懿宗的一生,是登基前苦不堪言、战战兢兢而登基后报复性享乐的一生。他也是这个帝国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地度过自己岁月的皇帝。
所以,命运对他来说,还算不错。
怀州事件
讲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发生在怀州(唐时怀州,现在的河南沁阳)的几个故事,涉及两处宝藏、一个失踪的新娘,还有吃土上瘾的村民。
先说第一个宝藏故事。
怀州有一个樵夫深入太行山麓砍柴。日暮苍山远。走着走着,樵夫感到眼前一亮,有金光万道从前面发出。
樵夫惊异,披荆斩棘,一路攀缘,见一山洞。入洞后他竟发现满洞黄金,装满好几间屋子,每锭都有一尺多长。樵夫狂喜,但一时又不能全部弄走,于是取了五锭,后又怕被别人发现,就用石头将洞口堵住,做了记号。
几天后,樵夫驾车入山搬金子,却迷失路径,找不到藏宝洞在哪儿了。
樵夫并不甘心,因为那些金子对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加上他这些年一直在这里砍柴,对太行山谷的地形很熟悉,他不相信自己找不到藏宝洞。返回城里,他建造了很多开山劈石用的器具,装了好几车,欲再入太行,寻找藏宝洞。
怀州有司户姓崔,问其缘由。樵夫也没隐瞒,一一道出。崔司户很感兴趣,表示愿意帮助他一起去寻找那些金子。樵夫应允。于是二人又找了些劳力,准备进山。
与此同时,怀州刺史裴谈的妻子,得了大病,把裴谈烦得焦头烂额。
裴谈这人在唐朝时很有名。以什么出名?惧内。他被认为是整个唐代最怕老婆的人。史书上记载,在他那位彪悍的夫人面前,裴大人往往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现在妻子得了大病,这还了得?他求尽良医,也不见治疗效果,最后请来一位道士。道士称其妻之病不难祛除。
裴谈问有什么秘方。道士登坛作法,传达了天帝的诏书:“吾在太行山的天庭藏有宝藏,有一日却被樵夫发现。我已给了他黄金五铤,令其闭塞洞口,但他贪得无厌,又再次寻求洞口,却没找到。最近他准备器具,将再开挖吾之宝藏。现在发出如下警告:若为了黄金,开凿不休,也许能找到宝藏,但怀州之民必将死亡殆尽,实在没什么好处。怀州崔司户与那樵夫串通,传来一问,自会明白。”
裴谈闻后,急忙传来部下崔司户,问其情况,一如天帝所言。于是裴谈下令制止了寻宝活动。不久,他妻子的病也好了。
在这里,宝藏的主人是天帝。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谱系里,天帝作为最高天神,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先秦古籍中就有“天帝”的记载,被认为是诞生于开天辟地之初的自然神,为天神之最。后来,道家认为,天帝就是他们的玉皇大帝。最初是一个王子,经过亿万劫难,始为正神,主宰天地人三界。不过,玉皇大帝的地位却低于“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唐朝时,随着道教被立为国教,民间和士人对玉皇大帝的信仰开始加深。诗人白居易有《梦仙》诗:“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太过神异,那么同样出现在《纪闻》里的另一个有关藏宝的故事就有几分可信度了。此事同样发生在怀州。
《纪闻》作者牛肃的曾祖和祖父,都葬在河内郡(治所在怀州),有两个家童守墓。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牛肃将守墓之一的家童小安,抵押给太原裴家。
关于牛肃跟裴家的关系,我们不太清楚,只知道现在这个叫小安的男孩,做了裴家仆人。到了裴家后,小安白天干活,晚上睡在牛棚。没几天,小安的牙疼病犯了,一连多日,疼痛不止。
这天晚上,小安在迷迷糊糊中,好像听到有人对他说:“小安,牙疼吗?”
小安:“是啊。”
那人:“为什么不去寻找仙人杖,把它的根熬成汤,含在嘴里,可痊愈。”
小安惊醒,环视四周,发现是在做梦。四望无人后,他再次躺下,刚闭上眼,又听到先前的话。
小安自言自语:“难道是神灵在帮助我吗?”
天亮后,小安上山去寻找仙人杖。
所谓仙人杖,又称退秧竹,为幼竹枯死的根茎。小安一通海找,在山林中竟真的找到一棵,便挖掘其根。奇怪的是,那根越来越粗,挖地三尺后,见一块古砖,上有铭文。小安很好奇,将古砖掀起,是一个铜斗,里面都是金子,并有丹砂夹杂其中。
小安不识字,不知道那古砖上的铭文写的是什么。他没有动这金子,而是将古砖取出,随后将那坑掩埋。至于仙人杖,小安大约忘记带走了吧!
他带着那块古砖和一些丹砂,返回村子。他将丹砂卖给作画的人,随后去请教杨之侃。此人是该村学问最大者。
他向杨之侃展示了古砖,引来很多人围着看。不过小安没告诉人们此砖的来历。
杨之侃仔细看后,缓缓道:“我念出来你们莫要吃惊,这铭文写的是:砖下黄金五百两,至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下贼胡人年二十二、姓史者得之;泽州城北二十五里白浮图之南,亦二十五里,有金五百两,亦此人得之。”
也就是说:砖下有黄金五百两,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一个二十二岁、姓史的流窜胡人将得到它;泽州之北、白塔以南,二十五里,同样有黄金五百两,也将被此人得到。
当杨之侃说完后,围观的人一片惊呼:“那么多黄金!”
此时,裴家公子正好路过,问其故,得到回答后,遂将小安带回家进行盘问。
小安不说,就被捆起来用鞭子抽。但无论如何拷问,小安依旧没有松口。裴家公子没办法,只好将小安关起来。
这时候,正赶上有个画工来找小安买丹砂。
裴家公子感到奇怪,便仔细盘问。画工说:“我昨天在别人那里花一百钱买了一斤丹砂,质量精好,甚是罕见。听说是您家小安卖给他的,所以今天我直接找小安,向他再买点。”
听完,裴家人更相信关于金子的传说了,再次讯问小安,并以画工为人证。
小安想了想,说:“当时,挖到古砖后,确实得到几块金子,还有一些丹砂,但现在都没了。”
裴家人见终不能问出,于是又对小安一通乱打。
好个小安,最终还是没说出埋金子的地方。当天夜里,他便破窗逃跑了。
后来,裴家有仆人从太原去河内郡办事,在泽州(今山西晋城)遇到小安。
两人同在裴家打工,以前关系也不错,小安就邀他去喝酒。
二人酒正喝得尽情时,有人招呼小安,小安就离开了,想来大概是去取泽州城北的金子。只留下仆人独自一人坐在酒馆里唏嘘:“古砖上说,得到黄金的是一个姓史的胡人。难道说的就是小安吗?”
一连串的疑问留在怀州小安的背后。
接下来的故事,离怀州不远也不近。按《纪闻》记载:“开元二十九年二月,修武县人嫁女,婿家迎妇,车随之。女之父惧村人之障车也,借骏马,令乘之,女之弟乘驴从,在车后百步外行。忽有二人出于草中,一人牵马,一人自后驱之走。其弟追之不及,遂白其父。父与亲眷寻之,一夕不能得……”
河南修武县在如今的焦作境内。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早春的一天,这里发生了一起震惊州郡的惨案。
只说这一天,有户人家的女儿出嫁,新郎来接。新娘的父亲担心村里人“障车”(唐人结婚的一种习俗:亲朋邻居往往拦住婚车,不让通行,扔下财礼后才放行),于是就找人借了匹力气大、跑得快的骏马,叫女儿骑。
唐时新娘出嫁,有乘车的,也有直接骑马的,但车马必须女方准备,结婚三个月后,男方再将车马送回,这是婚礼中最后的一个礼节:反马。
借马后,新娘的父亲派自己的小儿子乘驴从后面跟着,护送姐姐。
意外发生了。
新娘骑的马出了村子没多远,道边深草中突然窜出二人。一人去牵坐有新娘的马,另一人在马后驱赶。当时新娘的弟弟骑着驴,在姐姐身后百步远护送。新娘所乘之马两个劫匪控制着,带着新娘向前飞奔而去。弟弟骑驴自然追赶不及,只好回去报告父亲。
其父大惊,与亲戚出门搜寻,整整找了一个晚上仍没新娘的踪迹。一家人失魂落魄,不知怎么度过这漫漫长夜。
离新娘家三十里外,有一个村子,村中有座学堂。当时,学堂夜里多课,有不少学生住宿校内。第二天凌晨,天还没大亮,有早起的学生开门,见学堂外倒着一个女子,全身裸体,阴部鲜血淋漓。
不出意料,这正是被歹人劫持后强暴并丢弃的新娘。
学生相问,新娘只能张嘴,不能说话,因为她的舌头被割掉了。一张嘴,就有鲜血流出,样子悲惨而恐怖!
学生急忙回报老师。
老师出来后,望着不远处浑身是血的新娘,招集众学生,随后说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番话:“吾闻夫子曰,‘木石之怪夔魍魉,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吾此居近太行,怪物所生也,将非山精野魅乎?盍击之?”
意思是说:我听孔夫子说过,木石之怪叫夔魍魉,水之怪叫龙罔象,土之怪叫坟羊。我们这里离太行山很近,多有怪物生长与出没。面前的这家伙难道是山精野魅?我建议大家用石块把她砸跑吧!”
结果,被割去舌头、口不能言的新娘,不能为自己辩解,而被那老师和他的学生活活用砖头和石块砸死。
天色大亮后,人们发现,他们砸死的不是精怪,而是一个面庞秀美的女孩。
一切都晚了。
这时新娘的家人寻来,见孩子惨死,无不痛哭。
新娘的父亲拉着那位老师和他的学生去见官。案子是修武县县丞卢峰审的,很快水落石出,并禀告了作为上级的郡守。
郡里判决如下:以鞭笞之刑惩处那愚蠢的老师和他那些傻子一样的学生。
其中有三人被打死。所谓帮凶,罪有应得。可恨的是,从草丛中窜出的劫持新娘的两个元凶却一直没被抓捕归案。
开元二十九年二月,修武县人嫁女,婿家迎妇,车随之。女之父惧村人之障车也,借俊马,令乘之,女之弟乘驴从,在车后百步外行。忽有二人出于草中,一人牵马,一人自后驱之走,其弟追之不及,遂白其父。父与亲眷寻之,一夕不能得。去女家一舍,村中有小学,时夜学,生徒多宿。凌晨启门,门外有妇人,裸形断舌,阴中血皆淋漓。生问之,女启齿流血,不能言。生告其师,师出户观之,集诸生谓曰:“吾闻夫子曰,木石之怪夔魍魉,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吾此居近太行,怪物所生也,将非山精野魅乎?盍击之?”于是投以砖石,女既断舌,不能言,诸生击之,竟死。及明,乃非魅也。俄而女家寻求,至而见之,乃执儒及弟子诣县。县丞卢峰讯之,实杀焉,乃白于郡。笞儒生及弟子,死者三人,而劫竟不得。(《纪闻》)
中唐前,人们都是在黄昏时迎亲;中唐之后,世道多乱,才改为清晨迎亲,并延续下来。新娘劫持事件发生在玄宗开元年间,当时的礼仪还是在傍晚迎亲,所以才有歹人藏于道边草丛,趁着即将到来的夜色掠走了新娘。
有人要问,整个事件中,前来迎亲的新郎哪儿去了?当时新娘都骑马了,新郎也一定是骑马相伴,与新娘并肩而行,为什么没保护好妻子?
其实,按唐朝婚礼习俗,新郎亲自去新娘家接亲没问题。但在将新娘接出门,上车或上马后,新郎不能直接陪在旁边,而需要先行一步,返回新房。至于娘家人,则要在新娘身后的一定距离送亲。本故事中新娘的弟弟充当的就是这个角色。也就是说,当新娘被劫持时,新郎差不多已回到家里了,但他最终没有等到妻子。
风俗如此,因此倒不能过分责怪新郎。
这一年,奇怪的事情层出不穷。
春二月,在怀州所辖武德、武陟、修武县,爆出一个特大新闻:三个县城的人突然喜欢上了吃土。
试着回放一个镜头。
朝廷巡查使:“大伙停停吧,你们为什么都在这吃土呢?”
民众:“这里的土味道特别美,您也来点吧。”
巡查使经详细采访,方才将事情搞明白。
原来,开元末年,这几个县收成不好。武德县期城村的几个农妇相约外出采拾食物,边走边说:“现在米越来越贵,收成不好,大家饥饿如此,该如何活下去?”
正在这时,一个骑马的紫衣老者在一队人的簇拥下出现在前面,对农妇说:“不要担心没吃的。这水渠边的土就很好吃,你们可试一下。”
农妇感到奇怪。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们挖着水渠边的土吃下去,发现味道真的很美。再要找那紫衣老者,老者已消失不见。
农妇们每人都挖不少土带回家,用其拌面、做饼,味道特别香。消息传出后,就出现了故事开头时的镜头。
于是,那条水渠成了宝地。该渠东西五里长、南北十余步宽的土都被挖尽。按记载,当时《纪闻》的作者牛肃在怀州,曾亲睹此事。
秘境蛇影
唐朝时,西南和岭南,是频现各种奇异动物的地方,比如剧毒之蛇。
有官人于南中见一大蛇,长数丈,径可一尺五寸。腹内有物,如椓橛之类,沿一树食其叶,腹中之物,渐消无所有。而里人云:“此蛇吞鹿,此木叶能消之。”遂令从者采其叶收之,归后,或食不消,腹胀,乃取其叶作汤饮之。经宵,及午不报。及撤被视之,唯残枯骸,余化为水矣。(《闻奇录》)
在这里,可助蛇消化的树叶,却能使人全身溃烂,只剩下骨架。这种具有腐蚀作用的剧毒树叶估计是沾染到了蛇的毒素。中唐以后,这些毒叶被侠客们广泛地用来销尸灭迹,比如下面的故事中所提到的。
晚唐成幼文为洪州录事参军,看到一个恶少正欺负小孩,有侠客怒杀恶少,取其首级。
成幼文说:“此举断是侠义,但人死头在,被发现就麻烦了。”
侠客笑着取出一些草药,置于人头上。渐渐的,那人头就化成了水。
侠客所用的,就很有可能是上面讲到的那种树叶。
又,时有小将田承肇,驻军于陕西凤翔。一日他于林中休息,见不远处有棵小树挺然而立,高数尺,没叶片,树茎光滑。田觉得好奇,就走过去用手抚摸。随后“手指如中毒药,苦不禁”。很快,胳膊也粗肿起来。
访周围山民,山民说:“此是七寸蛇游戏处,喷毒在树木上,人抚摩,必中其毒。”
还有一个更令人惊悚的故事。
唐朝时,有个人叫李舟,弟弟患头风病,听人说用岭南黑蛇泡酒可治此病,于是购来一条,放进瓮里,随后又往里面放上酿酒的原料。几日后,蛇没了动静。不久,酒也酿好了,极为香醇。
李舟之弟喝了一口,随后慢慢睁大眼睛……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化为一摊血水,只剩下毛发!
在另一个记载中,入山砍柴的樵夫午睡于树下,被一条大蛇吞噬。那人醒来后,发现四面漆黑,感觉不对劲,于是抽刀去捅,才从蛇腹中出来。但是,从此以后,那人身体的一半就脱皮了,样子如麻风病人。
蛇毒很恐怖,但在《纪闻》中却记载了一个毒蛇克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岭南。历史上的岭南指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等山脉之南。狭义上的岭南,只包括今天的两广和海南。在唐朝时,帝国的行政版图上有岭南道,其中包括今天湖南和江西的局部。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唐时的岭南较之于秦汉,虽有一些发展,但依旧是中原人眼里的荒蛮之地,更是大臣被贬之处。因为在皇帝眼力,岭南太遥远太偏僻了,他相信,把大臣流放或远贬到那里,是对他们最好的惩罚。
有唐一代,被贬降或流放至岭南的大臣达五百人之多,其中包括褚遂良、沈佺期、宋之问、李德裕、刘长卿、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这样的著名人物。
名人的到来带动了岭南的文化。当然这种带动是潜移默化的,因为直至唐朝晚期的唐宣宗大中五年,该地区才出现第一个状元:莫宣卿。此前,岭南出过的最大的名人是开元时期的宰相张九龄。按后人评说:“自公(指张九龄)生后,五岭以南,山川有光气。士生是邦,北仕于中州不为海内士大夫所鄙夷者,以有公也。”
话说,殿中侍御史杜暐由长安出使岭南。到达康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德庆时,陪同他前行的驿站人员止步,说:“大人,莫再前行!请避毒物。”
于是,一行人看到一生中最奇异的景象。
一条长达数丈的大蛇,从道路旁的丛林中蹿出,飞速南爬,身后有一只乌龟紧紧追击。道南有一棵巨大的松树,大蛇爬上树,随后垂头盯着树下的乌龟,好像在说:“你能上来吗?”
乌龟很冷静,在树下仰着头,突然大叫一声,有两道绿烟从鼻子里射出,击中大蛇头部。大蛇立即炸开而死。
这只乌龟可算是毒蛇的克星了。
当然,更多的时候,蛇,仍是主宰故事的终极阴影。
广州市,有人笼盛两头蛇。集人众中言:“汝识二首蛇乎?汝见二首蛇,则其首并出,吾今异于是,首尾各一头,欲见之乎?”市人请见之,乃出其蛇。蛇长二尺,头在首尾。市人伶者,常以弄蛇为业,每执诸蛇,不避毒害。见两头蛇,则以手执之。蛇螫其手,伶者言痛,弃蛇于地。加药焉,不愈。其啮处肿,遂浸淫,俄而遍身。伶者死,身遂洪大,其骨肉皆化为水,身如贮水囊。有顷水溃,遂化尽。人与两头蛇失所在。(《纪闻》)
在广州集市上,一个人在笼子里盛着一条怪蛇,说:“你们知道两头蛇吗?你们也许见过,但你们以前见过的两头蛇,脑袋都在前面,我这两头蛇,脑袋在蛇身体的两端。”
人们都表示想看看,那人就把笼子打开。
两头蛇不是很长,二尺开外,两头分别在首尾,样子奇异。
有个走江湖的卖艺者,平时就玩蛇,不怕其毒,见到两头蛇,就抓在手里,随即被咬了一口。卖艺者大叫一声,将蛇甩到地上。后使用解毒药,但不见疗效。被咬的地方肿胀不已,很快便蔓延至全身,不一会儿即死。
这还不算完。卖艺者的尸体不久便开始膨胀,顷刻间,巨大无比,像装满水的水袋。原来骨头和肉都已化为脓水。过了一会儿,尸体开了个口,脓水流了一地,只剩下一张人皮了。
那个神秘的蛇主,带着他的两头蛇,早已不见了踪影。
古物志
我们曾说过,唐人尚古好奇,在当时曾掀起一股收藏文物的风潮。进入中唐后愈演愈烈,像宰相裴度、李德裕以及权宦李辅国,都是超一流的收藏家,府中集有历朝历代的珍贵名器,而段成式等人呢,则是顶级的文物鉴定专家。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唐人视野中的古玩宝物,尤其是最被时人关注的剑与镜。
华夏有昆吾山,山中多产奇矿。尤其是黄金,皆为最上等的赤金,其色一如火焰。此外,山底有巨大的丹石矿,以其为原料,可以炼出纯度极高的青铜。相传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派人潜入昆吾,拜祭神灵后,开始大规模采矿铸剑,使越国兵器迅速领先于其他各国。
在当时,越国铸有最顶级的八口剑。第一口掩日,剑指太阳,日光立暗;第二口断水,用剑划水,波涛马上分开;第三口转魄,用这口剑指月亮,月亮上的玉兔、金蟾随之而转动;第四口悬翦,如有鸟虫撞到剑身上,须臾会被斩成两截儿;第五口惊鲵,这口剑威力巨大,如果用其搅动海水,鲸鲵海怪都会惊恐四窜;第六口灭魂,佩戴着它走夜路,鬼魅不得近身;第七口却邪,意思很明白了,持有这把剑,可驱邪物;第八口真刚,削铁如泥。
其中,真刚剑一直流传到唐朝,为玄宗时的大将哥舒翰佩戴。后安史乱起,哥舒翰于潼关御敌被擒,此剑则转到安禄山手中。唐僖宗广明年间,此剑又被黄巢得到,后黄巢在王满渡与沙陀骑兵决战败北。最后这口奇剑就此失踪。有人说它已被埋至地下,也未可知。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一把刘邦使用过的珍贵宝剑。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年少时,得到一把刀,上面镌刻有古铭文。有人破解其字,认为是殷帝王武丁讨伐鬼方时所用的。于是刘太公就将这把刀随身佩戴。
一天,刘太公游沛县山中,见有人铸兵器,问:“你在铸什么呢?”
那人答:“为天子铸剑!”
刘太公认为是笑谈。
那人看了看刘太公的佩刀,说:“真乃宝物,上聚七星之气!我现在铸剑用的原料,还不足以造一把平定天下的利刃。但如果您把自己佩戴的刀放进我这熔炉,那么我打造出的剑定能削平四方。”
刘太公想了想,说:“那我就赌一下。”
说着,刘太公把刀解下,扔进熔炉。霎时,炉火窜起一丈多高。
剑铸成,果然非凡,寒光凛冽,神姿颖异!
铸剑者最后献剑于刘太公,大约他也看出太公的不凡之处了。
后来,刘邦从父亲那里得到长剑,斩蛇起义,灭项羽,夺天下,建立汉朝。刘邦死前,将它交给吕后。吕后则把剑藏在黑暗的库房。
这把斩蛇剑的剑鞘上镶有七彩珠、九华玉与五色琉璃。它不需要经常磨砺,十二年磨一次就好。而且剑刃上总布着一层霜雪,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气息。
东汉王朝建立后,该剑从长安被转运到洛阳宫中。
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一叫广运的僧人出现在东都洛阳,自称持有“高祖斩蛇剑”,后来被证明是个骗子。
其实,早在晋惠帝元康三年,洛阳皇宫起火,这把被汉高祖刘邦用来斩蛇起义的宝剑和一双孔子穿过的鞋,都一起消失了。
鞋可能被烧毁,但剑不应毁于火中。所以,有记载说,那天在大火中,此剑冲天而起,飞出了皇宫。
没多久,洛阳陷落,西晋灭亡,五胡乱华的大动荡时代开始了。
说到宝剑,还有一个故事:
西晋末年,旌阳县令许逊,是一个著名的道士,曾为老百姓斩蛟除害,后不知所踪。有好奇的渔民,往许逊搏杀恶蛟的地方撒下一张网,结果打上来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它,便会发出很大的鸣声,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
这块奇怪的石头,一直被保存到了唐朝初年。
赵王李元霸一度任洪州刺史,便得到了这块石头。将其击破后,里面有两把剑,一把镌刻“许旌阳”三字,另一把则刻着“万仞”二字。后来,只有“万仞剑”流传于后世。
在盛唐时,武胜之在宣州为官,有一天,他在江边沙滩上,见有一条小黄蛇被雷击中。武胜之投石击蛇,得一铜剑,上写“许旌阳斩蛟第三剑”。可见,许逊斩蛟时用了好几种剑。
说到斩蛟剑,唐人符载也有一把,抽出鞘,能将暗夜照为白昼。
有一次,符载带着这把宝剑到淮浙旅行,乘船遇巨蛟。他挥剑击蛟,血如雨下,斩之如切菜。
但后来,有一年寒食,符载携剑借住在一户人家。这家用黑黍子做粽子,包裹得很粗,菜刀切不了。符载拔剑相助。切完后,那剑突然不发光了。以后无论砍什么,都砍不动了,变成一块废铁。
唐人稀罕古剑,又珍重古镜,这跟唐朝道教盛行有隐秘的关系。在道教中,镜与剑是两个象征物。之前,南北朝梁朝时的陶贞白就曾在《剑经》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但凡学道术的人,必须随身携带宝剑和宝镜。
晚唐懿宗咸通时代,有两面奇异的镜子被驸马韦保衡得到。
其中一面来自汉朝,据说是很有来历的,汉宣帝登基前曾护佑过它。韦保衡娶了懿宗最疼爱的女儿同昌公主,家中珍稀宝物堆积如山。但韦保衡独爱这面镜子,很少给外人看。按照他的描述,该镜有八铢钱那么大,可以照到自己三年后的面孔和境遇。如果想照到六年后的样子,则只能再等三年后了。
韦保衡家里的另一面镜子,先前被隋朝仆射苏威收藏过。其镜样子怪异,制作精妙。日全蚀或月全蚀时,镜中昏暗无所见;半蚀时,镜中则昏暗一半。后来,韦保衡觉得这面镜子太怪了,就叫人拿到长安西市出售了。买主是一名波斯客商,但后来他回国行进到中亚撒马尔罕时,被强盗截杀。
唐朝时最大的镜子,足有一丈见方,是唐中宗李显收藏的。铜镜上铸有桂树,并镶嵌有金花银叶。中宗骑马过镜,人马都可以照进镜子里,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
多年后,玄宗也得到一面奇异的镜子。
那是天宝三年五月十五日,扬州官员进献了一面盘龙水心镜。
镜子不是很大,长宽各九寸,但镜面非常晶莹。最奇异的是背后雕刻着的龙,逼真异常。
玄宗询问镜子的情况,进献官员扬州参军李守泰做了这样的陈述:
造镜时,来了一位自称叫龙护的老人。他一身素衣,须发皆白,眉长垂肩,身边有一小童跟随,着黑衣,叫玄冥。
那是五月初,龙护和玄冥来到铸镜现场。交谈中,容貌古异的龙护告诉铸镜匠吕晖,自己对铸镜颇有研究,掌握在镜子上盘铸真龙的方法,并愿意当场制造一条。
真龙?可以想象,吕晖和他的伙伴们都震惊了。
接着,龙护带着玄冥进到置有镜炉的庭院,并叫人把大门锁好,任何外人不得入内。
三天三夜后,大门兀自洞开。
吕晖等人慌忙入院,但不见龙护和玄冥的踪影。最后在镜炉前发现一张纸,上面用小篆写下这样的内容:“镜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只因当下皇帝贤明,我才献龙降福。它避邪鉴物,无与伦比……”
龙护在纸上告诉吕晖,要把铸镜场地转移到水面。于是,吕晖带着人,将镜炉转移到船上,于长江上继续铸造这面镜子。
突然,江水高涨三十多尺,似有龙吟在其中。镜子终于铸好,背后的龙,似雕非雕,似刻非刻,完全就是一条用奇异形态与镜子结合的真龙!
这面镜子后来被藏于宫中。
天宝七年,关中大旱,三月到六月,没下一滴雨。玄宗到龙堂祈雨,也没什么作用,于是问私人顾问著名道士叶法善:“为什么呢?”
叶法善:“因为龙堂上画的龙,实在是不像。”
玄宗似乎想起什么,叫人取来了那面镜子:“这镜子上的龙呢?”
叶法善看后大惊:“这是盘龙水心镜!背面的这一条,可谓真龙啊!”
就这样,玄宗叫人把水心镜供于堂前,再次祈祷。
顷刻间,有两道白气冒起于屋梁下。与此同时,镜龙的鼻子也喷出两道白气。一时间,云气升腾,大雨倾盆,七天乃停。
后来,玄宗特请著名画师吴道子亲自临摹镜龙图。
还是玄宗年间的故事。
天宝时,金陵士人陈仲躬,携金迁到东都洛阳清化里租房居住。庭院中有口深井,附近有不少人都坠落其中淹死。然而陈仲躬无所畏惧。
这一天,又有一个邻居坠井身亡,陈仲躬便欲一探究竟。
傍晚时分,陈仲躬来到井边,探头向下面窥望,猛然间,看到井水中出现一个妖艳女子的头。凝视中,女子红袖掩脸,对他意味深长地笑着。
陈仲躬先是惊异,后是意乱神迷,幸好最后在欲坠时把持住自己,转身回到屋里。
后来,井水突然干涸。就在这天早上,有女子敲响了陈仲躬的房门,说:“敬元颖拜见公子。”
陈仲躬把女子让进屋,发现她正是那天出现在井中的女子。
女子着红衣,穿绿裳,涂丹粉,时髦如洛阳女人,坐下后,面对陈仲躬的质问,道:“实不相瞒,东都洛阳隐藏着五条毒龙,这井中便有其中一条。它自西汉以来,已经吞食了三千七百人。只因为它跟太一神左右的侍龙关系不错,所以它一直受到袒护。我是大唐初年坠井而亡的,后无奈,为毒龙所驱使,在日暮黄昏时诱人坠井。昨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天下之龙都去朝拜太一神。但河南大旱,太一神会多留它们几天再回来。现在,井里的水已经没了,趁着这个机会,如果公子发善心搭救我,那我就太幸运了,愿余生侍奉在您身边。”说罢,敬元颖便不见了。
陈仲躬感到很奇怪,找来人下井,发现一面铜镜。当夜,那铜镜竟化为敬元颖,说:“感谢公子的恩情,使我脱离了井下幽暗的世界。其实,我的真身是春秋时大乐师师旷所铸的十二面铜镜中的第七面。当年,主人在首阳山白龙潭把我铸成,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唐太宗贞观年间,大臣许敬宗家的婢女兰苕将我扔入井中。”
接着,敬元颖告诉陈庭院不吉。于是在敬的安排下,陈另外寻租了住处。没几天,旧宅中的那口水井就坍塌了,并导致一侧厢房陷入地下。
后来,陈仲躬考取功名,做了大官。无论他到哪里上任,都会随身携带着那面镜子,只是它再也没有化成美丽的姑娘。
下面再谈谈炉鼎。
唐僖宗年间,新泽县境内有座真阳观,是前面提到的晋代许逊的弟子曾真人修炼的地方。不过那几年,道观的庄田多被附近的豪绅侵占。有一天,天上突然降下了一个香炉。
香炉高三尺,下面是一托盘,盘里生着莲花。十二片莲叶上,有十二种动物。
炉顶处,有一位仙人坐于磐石上,身披云霞衣,左手撑脸,右手垂膝。所坐磐石,雕有松竹花树,精美异常,非人力所能及。当然,仙人亦是雕像,但却威严灵通,因为在他降落后没多久,被侵占的庄田就都一一重新回归道观了。
如果说这只隐秘的香炉在当时没被更多的人知道话,那么在唐高宗永徽年间,一只鼎的出现则轰动了长安西市。
按古书《应瑞图》记载,西周灭商,有神鼎现于人间。鼎上文理精致,色泽考究,有神秘的符号,能预言吉凶存亡。它们的重量可以随着季节而变化,甚至能自己转动。
西周末年,这只神鼎消失,暗示了天下将乱。
据《说苑》记载,汉武帝时,有一名汾阴人,自称发现了神奇的周鼎,进献到长安。大臣们得到消息,纷纷向武帝祝贺。但侍中吾丘寿王却说:“你们搞错了,这不是一只周鼎。”
武帝说:“请你说出缘由。否则,我要处死你。”
吾丘寿王答:“殷商衰,西周兴,文、武二王成伟大的基业,周公继而承之。周朝的德政,是上天所赐,这也是神鼎在西周时出现的原因。现在,我朝高祖皇帝斩蛇起义,六合归一;陛下即位后,更是长击匈奴,使大汉勃兴。据我所知,以前的时候,秦始皇曾亲自到彭城寻鼎未果,而现在神鼎突然出现,说明这是上天的旨意,把它赐给有道之君。既然如此,它就是一只汉鼎,而不是什么周鼎。”
被大拍了一阵马屁后,汉武帝非常高兴:“你讲得太好啦!那你知道这只鼎最初的来历吗?”
吾丘寿王答:“春秋时,墨子曾谈论过它。据说夏朝开国之君启,派大臣飞廉到昆吾山采奇矿。随后,翁乙用龟背为柴,用矿石冶炼,铸成了这只神鼎。它呈方形,下有四足,正是眼前的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