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重回九零开饭馆[美食], 第3章 鸡枞花汤-重回八零开饭馆小说免费作者三海间免费阅读

第3章 鸡枞花汤-重回八零开饭馆小说免费作者三海间
    

    宋阿婆吃完饭就走了,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高芝华让她明天再走,今天已经没有回去的火车了,可宋婆子置之不顾,走的极为潇洒。

    高芝华又想着给宋婆子拿点粮食什么的当作谢礼,可她非得说:“一顿佳肴足矣。”倒让高芝华怪不好意思的。

    做了一下午晚饭,陈蕙兰委实有些力不从心,只能把收拾碗筷洗碗的活计交给大姐。

    陈蕙兰很好奇宋阿婆去殡仪馆都干了什么,问高芝华。

    高芝华坐在小院子里歇息,回忆道:

    “去到那,先杀鸡,取鸡血,宋婆子用米插香,把鸡血放到你二叔骨灰盒前,又拿着一根扁担甩来甩去,扁担上的链子被甩得叮当响,后来又嘀咕什么‘我们来看你了’、‘代侄女向你问好’之类的话。”

    说到这,高芝华想起什么,赶紧吩咐,“对了,宋婆子交代,你每年清明节、中元节都去看看你二叔。”

    陈蕙兰了然地点头。

    上辈子好像二叔去世以后,她身子一直不好,家里人都没让她去看过二叔,生怕她体虚压不住。

    陈蕙兰摸了摸耳侧的白发,往事历历在目,以后要多去看看二叔才好。

    至于宋阿婆说的开饭馆,确实让陈蕙兰有了发家致富的基本方向。

    只是目前实现起来较为困难,一来没有启动资金,二来身体不行,得养好再掌厨。

    饭馆一定是要开的,得攒钱才行。

    她没读书那会儿,曾跟小伙伴合伙去学校门口卖过几天炸土豆,但因为没有营业执照就此作罢。

    她想着先从学校外面的小吃摊做起,一步一步来。

    弄小吃摊的话,90年代还不要需要健康证,但营业执照必不可少。弄营业执照也需要钱,想从爸妈那要钱是不可能了,还得靠自己。

    快速来钱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只是需要费点眼力。

    农历七月,新历八月末。下了几天大雨,天一晴,陈蕙兰起了个大早,带着大姐上山捡菌子。

    小麦谷位于山谷底,捡菌子需要顺着谷底往上搜寻。漫山遍野松树耸立,偶尔能看到矮小的山茶树和杨梅树,路边还有小小的蛇莓。

    这个季节山茶花未开,倒是杨梅树结满了小果。山上大多是野杨梅,颗粒非常小,果实呈黝黑色的最为甘甜,红艳艳的最为酸涩,泡酒为佳。蛇莓果长得像草莓,但比草莓个头小,颜色鲜红,味道嘛,不甜不酸。

    老一辈都说这是蛇吃的,小孩子不能吃。

    陈蕙兰刚一回身,就见大姐摘了好几个,一把全塞嘴里。

    “……别吃了,分头行动。”

    陈蕙兰仰头,山间雾气萦绕,颇有种仙气飘渺的感觉。

    沿路走是找不到好菌子的,必须进入密集的树林。

    尤其是草窝里、棕黄色的干松针附近、潮湿的腐殖土边,很容易发现菌子的身影。

    刚下过一阵大雨,湿气重,菌子的香气夹杂在山林之间,引得无数靠山吃山的农人前往采摘,导致漫山遍野全是人。

    个个都全副武装,人手一个小提篮,再加一根细竹竿做的简易耙子,已是捡菌子的顶配装备。

    陈蕙兰从头到脚包裹的严严实实,防止树枝刮伤和蚊虫叮咬,别小看林间的小飞虫,稍不留神能把整个人叮肿。

    刚上山不久,陈蕙兰眼尖地发现一窝青头菌,喜上眉梢。青头菌是青伞伞,白杆杆,好辨认,口感清甜。要是放在2022年,能卖到八十甚至一百多块钱一公斤。

    菌子越卖越贵也是无奈之举,随着全球变暖,天干地热,山上枯草一片,菌子想冒都冒不出来,物以稀为贵,自然而然抬高了菌子的价格。

    但90年,只要下过一场大雨,菌子能在一夜之间繁衍生息。

    采完青头菌,小提篮底层就被占满了,陈蕙兰又往山上前行,不多时看到成片的牛肝菌,叫她兴奋地扔下竹竿快速采摘,生怕被人瞧见了过来哄抢。

    牛肝菌算是菌子届的扛把子,基本上找到一个就能找到一家。

    这一窝是牛肝菌的其中一个品种,叫红葱,又名见手青,顾名思义,人手一摸菌子杆杆会变成青黑色。这种见手青非本地人一定要慎重食用,因为带着微毒!

    除了见手青,陈蕙兰还分别把牛肝菌的其他品种光顾了一遍,不过相对来说数量很少。

    黄牛肝菌又名大脚菇,是牛肝菌里最肥大的,黑牛肝菌又叫黑幕网,外表和菌肉全是黑色的,白牛肝菌被叫做白葱,煲汤鲜香味甜。

    采完这波,小篮子用完二分之一,陈蕙兰不由得感叹,还是早些年的菌子好找。

    不过,刚感叹完,陈蕙兰运气大减,一路上只能发现杂菌。

    诸如鲜黄如鸡油的鸡油菌,状似珊瑚一样的扫把菌,破损后会冒出白色奶浆的奶浆菌,还有麻布菌、皮条菌、喇叭菌,愣是把小提篮装的满满当当。

    幸好让大姐背了背篓,不然陈蕙兰只能黯然伤神的回家了。

    “妹儿!快来——”

    大姐粗旷的嗓门回荡于山间,陈蕙兰竖直耳朵一听。

    “鸡枞——”

    嚯!大姐的眼神绝了!

    陈蕙兰立马循声而走,爬了好半天才抵达半山腰,大姐就坐在那,一动不动。

    陈蕙萍笑吟吟地坐地上等待,看到陈蕙兰的身影,终于按耐不住扬手,“妹儿,这里!”

    陈蕙兰到了地方,喘了口气,低头一看,直呼:“火把鸡枞!”

    鸡枞是菌子之王,比松茸还好吃。

    火把鸡枞又是鸡枞的一个品种,伞像开花,菌杆较细,炸鸡枞油的首选。

    一窝火把鸡枞藏匿在石头附近,数一数大概有二三十朵。

    陈蕙兰从背篓里取出小锄头,用来挖鸡枞。鸡枞是不宜用手拔的,因为其根茎特别长,有可能一拔就断,价钱自然就低了。

    火把鸡枞根细小,随便挖两下就能连根拔起。

    陈蕙兰负责轻挖,陈蕙萍负责轻放,轻手轻脚放入背篓,一举一动格外小心翼翼。

    收获完这一窝鸡枞,陈蕙兰寻思下山回家,刚转身就见不远处的草丛里有一群白雾雾的菌子。

    凑近一看,嚯!鸡枞花!

    一旦发现一丛,周围便是成片成片的出现。

    鸡枞花就是鸡枞的mini版,非常小,伞并非全白,跟鸡枞完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味道和鸡枞差不多,算是早熟的鸡枞宝宝。

    两人一起采,采完一片又有一大片,直到艳阳高照,陈蕙兰抹抹额间的大汗,“走吧,太多了,不要了。”

    够吃就行,鸡枞花卖不到什么好价钱。

    走到山脚,就听陈蕙萍大喊:“红菌!有好多!”

    陈蕙兰扭头一望,正宗的红伞伞白杆杆吃完就要躺板板的典型代表。

    “不要不要!”

    陈蕙萍已经上手采了好几朵,她记得这菌子是能吃的,“我都采了好多了,全在背篓里。”

    陈蕙兰赶紧往背篓里瞄,大姐真是毒菌收割机啊,红菌、白罗伞、黑罗伞、细脚葱……

    说实话,这个年代对菌子的甄别,只停留在长辈的口口相传,大多数毒蘑菇要到二零一几年才被广而告之。

    “这些晒干菌子,好吃。”陈蕙萍以为陈蕙兰不知道,还很认真的解释。

    陈蕙兰却一口否决,“扔了扔了,不能吃。”

    “哎哟,这么好的菌子都不要么?晒干菌子最好吃喽。”

    难得被人认可,陈蕙萍抬眸去望,说话的正是她家一排房子的王老太,她认同地点点头。

    陈蕙兰坚持把毒菌捡出去,“我们不要了。”捡完才让大姐重新背好下山。

    回到家,炎炎烈日快把人烤化了。

    陈蕙兰摘了几个南瓜叶,让大姐把杂菌清洗了,留着下午炒,中午就吃鸡枞花汤。

    她找来刀,把青头菌、牛肝菌和鸡枞杆上的泥土刮干净,不需要清洗,等吃完午饭拿去农贸市场门口卖。

    爸妈中午不回家,在工厂食堂吃饭,所以陈蕙兰只用解决三个人的饭菜。

    陈蕙兰揣上一张肉票,去国营商店买了几两猪肉,不能买太多,不然家里没冰箱会坏掉。

    回来后就可以起锅烧水,却发现大姐洗完菌子就没了踪迹。

    也不知道又跑哪儿玩去了。

    等陈建军放学冲回家,家门口又是一股特好闻的香味,他立刻窜进去,正好瞧见二姐往大锅里放葱花。

    大锅里的汤水咕噜咕噜冒泡,肉眼可见的鸡枞花热烈翻滚,汤汁微黄清香,配上葱段的嫩绿十分抢眼。

    单单这一锅,就能干下好几碗大米饭。

    一想到二姐最近厨艺见长,陈建军忍不住流口水,“姐,我要饿死了。”

    陈建军才十四岁,个头已经窜得老高,陈蕙萍抬手拍了下馋猫的后脑勺,又不知大姐去哪儿疯玩何时才能回来,只好让读书的人先吃,一会儿下午还有课。

    “洗手,自己拿碗。”

    得到了二姐的许可,陈建军乖顺地拿碗盛汤,先喝上一口,那滋味,清甜爽口,肉片肥硕,鸡枞花白嫩质美,鲜甜香脆。

    实在太好吃了!

    喝完一碗汤,再泡一碗饭,简直快活似神仙。

    今天起得早,没来得及吃早饭,陈蕙兰也饿得前心贴后背,实在等不了大姐回来,她也盛饭泡汤,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这刚吃完饭,大门被人踹开,“咚”一声,陈蕙萍被人扯着领子推进来。

    那人愤愤不平地喊:

    “你家陈蕙萍又来偷我的内衣了!”

    

    http://xn--wlqw1ikji16idda132t.com/44863_44863911/38564259.html

    

    xn--wlqw1ikji16idda132t.com。m2.xn--wlqw1ikji16idda132t.com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