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春山院。
就在沈瑞同大老爷提过杨廷和不久还不知大老爷那边与杨廷和是否搭上这边他就见到了未来的状元杨廷和的儿子杨慎。
这个杨慎除了以状元身份青史留名之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后世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不过此时的杨慎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少年。
他虽是四川人却是生在京城之前早有才名九岁就入了春山院与毛迟做了两年同窗彼此交好。弘治十二年丧母他打击颇大。杨春爱重这个孙子就致仕还乡想要乡教导孙子。没想到乡途中杨春之妻得了疾病故去。
杨慎就随叔叔杨廷仪乡守制如今守制完才京城。
只是这次来杨慎虽了春山院却不在戊班。他去年在四川老家过了院试如今已经是秀才。只因他年纪小长辈们觉得他应该继续学习今年乡试就没有叫他下场而是让他随叔父杨廷仪进京。
杨廷仪是弘治十二年二甲进士与沈瑛是同年中榜后就赶上母丧因此并未参加庶常考试也没有选官。
杨慎个子不算高不过容貌清俊满身香气是个儒雅少年。
听闻他院毛迟就拉了沈瑞去了乙班。
杨慎迎了出来。
一个是老友一个是新朋毛迟先给二人做了介绍。
对于沈瑞来说这真是意外之喜。
他之前只想着让大老爷去结交杨廷和压根没有想到杨慎这里。
在打听过杨廷和家的情况后他还以为杨慎会留在四川代父尽孝等过了乡试才京没想到现下就来了。
杨慎听了沈瑞身份倒是还算亲切不过言谈中可也看得出他看重的并非是“尚之子”而是“状元族弟”口气之中对于沈家祖上的沈度学士与现下的沈理都极为推崇。
毛迟道:“眼看到了月底等到假日我与沈二弟做东给你接风洗尘。”
杨慎这个年岁也是极看重朋友的早年是活泼的性子这两年因丧母打击才沉寂下来。
听毛迟这般说他便点头应了。
不过他对于沈瑞这么迟入学多少有些奇怪私下里问了毛迟。毛迟与他说了沈瑞的嗣子身份又提了沈瑞丧母之事杨慎不免生出几同病相怜来。
到了十一月初一春山院假日。
就由毛迟与沈瑞做东在成贤街一个酒楼订了席面为杨慎接风洗尘。除了杨慎这个主客之外还拉了沈全与何泰之做陪客。
杨廷和与何学士是同年都是成化十四年进士两家也有往来因此何泰之与杨慎也认识。
至于沈全这里沈瑛与杨廷仪是同年也能说起渊源。
这些日子沈瑞算是耳濡目染知晓了些大明朝的官场习俗那就是想要攀关系的“同乡”、“同年”、“同窗”这就是结成一个大网。同时除了姻亲之外只要是同姓不拘天南海北还可也“连宗”。
松江沈氏出自吴兴沈氏吴兴沈氏如今也有人出仕与沈家二房就是连了宗的。不过这倒不是谁攀扯谁而是论起祖宗来确实能论上来。
沈全是初次见杨慎倒是并不觉得生疏。
一顿饭吃完他看了看杨慎又看了看沈瑞道:“杨世兄与瑞哥倒像是双生兄弟虽长相不相似谈吐却仿佛”
毛迟看了看二人恍然大悟道:“怪不得当初见了沈二弟就觉得亲近不生疏确实是这个缘故”
何泰之轻哼道:“都做大人态倒是真的”
沈瑞只是浅笑他是壳子里的魂是大人是“伪”少年老成;杨慎可不是他的确比十几岁的少年老成持重。
杨慎看着面带浅笑也矜持难开怀的沈瑞一眼却是心有戚戚然。
他也曾如毛迟、沈全等人似的活的开心自在可丧母之后天却榻了一半。
如今那个家里有父亲、有继母、有庶母有庶出弟弟们他要是不长大如何能护住自己与胞妹。
想到这里他看了沈瑞一眼又看了一眼何泰之。
杨家与旁人家不同他父母就是定的娃娃亲他也是周岁就有婚约在身。如今他胞妹虽才九岁可在他进京前已经同祖父商议过妹妹的亲事。是将妹妹嫁到京城还是嫁四川祖孙两个都拿不定主意。
嫁到京中的话杨家父子总有致仕乡的时候;嫁四川的话要是父兄一直做京官两下里离的又太远。
大家吃吃喝喝年岁又相仿在院里赶上大讲时便也凑到一处彼此倒是越来越熟稔。
沈瑞是有心交好杨慎因是少年才子博览群难得碰的一个对脾气的倒是感情真挚两人相交倒是有“后来居上”之意超过了杨慎与毛迟之间的交情。
毛迟虽在背后与沈瑞抱怨了两句可到底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不会计较这些。只是读越发勤奋沈瑞读的勤勉都在他眼中可想而知等到明年童子试沈瑞定会一路县试、府试、院试地考下去。
杨慎有才沈瑞也不俗要是自己落后太多只会被好友落下。
这边沈瑞与杨慎相交那边大老爷已经是不动神色地留心着杨廷和其人。
随着李东阳收杨慎为学生使得大老爷拿下了主意请何学士为媒人打算为沈瑞聘杨廷和嫡长女杨恬为妻。
在此之前徐氏在出门交际时已经见过杨恬。
蜀地出美女杨恬虽只有九岁可已经是个小美人坯子不亚于江南闺秀
别说徐氏受大老爷所托对杨家长女多有留心;就是小徐氏也颇喜欢杨恬。只是因杨恬已经失了生母怕其少了教导何泰之年纪有小才没有想到亲事上。
听到姐姐为沈瑞挑中了杨恬小徐氏心中也有些泛酸。
大老爷之所以这么快就有了决断除了沈瑞之前的话之外还因李东阳。
在三位阁老中李东阳行事最圆滑连他都不动神色地拉拢杨廷和可见沈瑞的目光没错。另外样李东阳才收了杨慎做学生这个时候与杨家结亲在外人眼中也算是有亲近李派的意思淡化谢派痕迹一举双得。
杨廷和对于沈家的提亲颇为意外与不解。
京中官宦人家并不流行娃娃亲小儿难养礼法森严要是对方有了闪失岂不是耽搁儿女?
而像沈家这样子嗣艰难选了嗣子承祧香火的多半会早婚。沈瑞与杨恬差了四岁等到杨恬及笄时沈瑞已经十九岁。
何学士道:“内大兄最关心的不过是瑞哥的学业瑞哥虽拜在伯安名下可伯安身体不好明年开春就要乡瑞哥不好另拜他人内大兄只能为他寻一个岳父以作教导到底是慈父心肠”
杨廷和并不曾见过沈瑞不过却晓得沈家是沈度学士之后沈大老爷与已故太爷都是九卿论起门第来比杨家高了几头去能使人向杨家提亲有些受宠若惊。
要知道杨廷和的祖上是赘婿高祖父、曾祖父都是白身祖父是贡士家族才成了读人家。他自己先与其父中了进士而后其父中进士父子出仕才晋身仕宦人家。
不过即便受宠若惊杨廷和也没有一口答应。
不管沈大老爷官声清正徐氏如何有贤名沈瑞到底是嗣子不是两人亲生子。对于沈瑞的人品杨廷和还想要“眼见为实”。
两家做亲这“相看”也是应有之意。
何学士传话沈家大老爷与徐氏自然无异议。
等到沈瑞下学来被叫到正房就得了这个消息。
沈瑞对于沈杨两家结亲并不意外官场之上最后的结盟手段就是联姻。只是没想到自己身上原本以为会是玉姐对杨慎的庶弟。
毕竟他是承嗣子多半要早婚而他的年纪与杨家嫡女的年纪相差又大了
听说过两日就要随大太太往杨家赴宴沈瑞心里直抽抽。
他是想要借杨家的光让沈家在正德年间不翻船可没有打算彻底上杨家的船。
杨廷和固然做了两朝首辅可下场并不好晚景凄凉。
可是这门亲事既已经托人传了话到了“相看”的时候就轮不到沈瑞再说什么
南京乔宅。
沈洲一行到了南京因乔三老爷在南京任上多年姊弟之年数年未见少不得也暂留几日骨肉团聚。
乔三老爷因惦记庶长女亲事就对姐夫提了沈琰之事。
沈洲这里因有宗房大老爷曾经说了好话对于沈琰并无恶感:“祖上的事情都过去数十年了倒是无人会与之计较。不过因祖父早年有遗命在不许这一支归宗我们身为晚辈也不好忤逆小舅子要是不挑家世只看人品定就定下吧”
乔三老爷自己品级不高长女又是庶出不管是在江南还是在京城庶女都不好寻人家。犹豫了一下到底看重沈琰人品加上沈洲话中并无反对之意还是决定定下这门亲事。
乔三太太看了便宜外甥沈珏觉得他性子爽朗相貌也好比沈珞当年还强一些就私下与乔三老爷商量想要亲上加亲。
乔三老爷道:“还是莫要自取其辱当年老太太开口都被姐姐拒了何必讨这没意思”
乔三太太想想大姑子的脾气秉性叹了叹气就也死了这条心
appappshuzhangg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