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汉明, 第四百五十七章一州之地三个皇帝-最小汉明距离译码免费阅读

第四百五十七章一州之地三个皇帝-最小汉明距离译码
    五天之后,郑芝龙、郑鸿逵率兵到达,勒克德浑所部前锋,逼近延平,福州城,由此陷入危境。</p>

    虽说郑成功劝止郑芝龙投降清廷未果,至孔庙哭庙、焚儒服,与其父分道扬镳,可血脉亲情割舍不断。</p>

    事实上,在历史中郑成功也不是与其父反目成仇,只是郑芝龙欲投清,郑成功反对无效,然后郑芝龙要北上福州进见多铎、博洛,而郑成功劝阻,认为清廷为因此对郑芝龙不利,然而郑芝龙不听,他执意北上,这才有了郑成功率己部脱离南下广东之举。</p>

    所以,在刚开始时,郑成功并不全是因为忠诚于隆武朝,而与父亲反目。</p>

    而到了郑芝龙在福州被博洛软禁,携往顺天府之后,郑成功这才正式全力抗清,名义上是为了光复大明江山,可实际上,至少有一半是为了他的父亲。</p>

    试想,郑芝龙在清廷手中,如果郑成功无力抗清或者也投降了,那么郑芝龙对清廷的作用就没有了,只有郑成功始终坚定地抗清,郑芝龙才安全,郑成功越把清军打痛了,郑芝龙在清廷心中的份量就越大,这也是郑成功自始至终坚定抗清的原因之一。</p>

    当然,谁都有私心,乱世之中,能自始至终守得住心中底线者,都是英雄。</p>

    说这些,只是说明,郑成功与郑芝龙最多只是意见相左,并没有仇怨可言。</p>

    何况郑成功与其叔父郑鸿逵一直交情颇深,郑鸿逵虽说在镇守仙霞关时,得知清军逼近,未发一矢,闻讯逃窜,致使清军直入福建。可在郑成功举事之后,郑鸿逵也是追随郑成功抗清的,而且郑成功能率部脱离郑芝龙,如没有郑鸿逵暗中私放,郑成功也带不走那支军队。</p>

    所以,这种血亲对阵于城墙之上,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折磨。</p>

    郑成功由此整个人恍惚起来,抵抗变得消极。</p>

    南城门一度失守,幸好张煌言有备,派一支吴争当时留下用来保护张煌言的军队,组成一只数百人的敢死队增援南门,经过一番浴血拼杀之后,才将郑芝龙所部赶下了城墙。</p>

    可能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p>

    郑成功过不了心中心魔,就无法形成抵抗合力。</p>

    而三面都在交战,城中一时无法调整部署,否则将李成栋一部调防南门,也可阻止郑芝龙部的进攻。</p>

    紧急关头,黄道周与郑成功进行了一次深谈。</p>

    最后做出的决定,让人大跌眼镜——撤退,明军以撤出福州城,来换取清军不追击。</p>

    张煌言闻讯愕然,连李成栋这个叛将都为之愤然。</p>

    可古怪的是,隆武帝朱聿键竟同意了郑成功和黄道周的决定,答应派人与郑芝龙、多铎谈判撤军事宜。</p>

    两日之后,一万多明军有序撤离福州,至港口登船南下广州。</p>

    至此福建全境被清军所占,可叹的是,福州一城百姓,因全力襄助明军守城,被清军秋后算帐,五天之内,被屠杀者,多达一千多户,近万人,福州城内与城外一样,尸山血海。</p>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p>

    ……。</p>

    更可笑的是,以为隆武帝朱聿键已经殉国,原本奉旨在广州招募新军的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联络大学士何吾驺、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以“兄终弟及”为名,拥立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为监国,以都司署为行宫。</p>

    可这时,在肇庆已经监国的朱由榔大为惊怒,立即宣布登基为帝,史称“永历帝”。</p>

    消息传来,苏观生等人立即应对,两日后拥立朱聿鐭为帝,史称“绍武帝”。</p>

    登基事起仓促,连龙袍都来不及准备,去借了套粤剧伶人的戏服将就将就,这就成了皇帝。</p>

    而当隆武帝朱聿键率军到达广州上岸时,这一个广州,就有了三个皇帝,而永历、绍武两个皇帝正刀兵相见。</p>

    起因是永历朱由榔派遣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主事陈嘉谟前往广州,以藩王礼节拜见朱聿鐭,规劝其取消帝号。</p>

    绍武首席大学士苏观生大怒,下令斩彭、陈二人,再令陈际泰督师攻打肇庆。</p>

    于是双方暴发战争。</p>

    照道理,隆武帝朱聿键率兵在广州上岸,那么这场风波应该平静下来了吧。</p>

    因为朱聿键登基在先,在福建以南,都奉朱聿键为正朔。</p>

    而不管是朱由榔还是朱聿鐭,登基的前提都是朱聿键殉国,国不可一日无君。</p>

    二帝麾下那都是隆武朝大臣。</p>

    可问题是,朱聿键的到来,反而让这乱局更加混乱。</p>

    好嘛,绍武朱聿鐭、永历朱由榔都不肯退位,由此一场内战越演越烈。</p>

    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p>

    ……。</p>

    庆泰元年(1647)二月初五。</p>

    凌晨,天色将明。</p>

    江风依旧刺骨,长江上万舸争流。</p>

    二万明军依托水师火炮掩护,向江北仪真方向,发起了大规模反击。</p>

    两岸火炮互射,江中万矢穿梭。</p>

    无数个生命在瞬间殒落。</p>

    直至薄幕降临,清军终究在猝不及防之下,被明军突破江防,钱肃典、钱翘恭部二万禁军登陆江北,由此向仪真连夜发起了突击。</p>

    清廷闻讯炸了锅,多尔衮也震惊了,原本占领镇江府的喜悦,一扫而空。</p>

    顺治小儿更是急得再次想要北逃。</p>

    顺治立即召见洪承畴等人,询问应对之策。</p>

    这是个很好的反击机会,对洪承畴等一直受多尔衮压制的明降臣而言,就是如此。</p>

    这不是说他们想要再次反复,而是争权夺利,是他们的目的。</p>

    既然降了清,本人就没有什么大义或者正直、忠诚可言。</p>

    为得无非是利益而已。</p>

    降清的明臣,一直受多尔衮为首的清臣压制,他们大多都聚集在洪承畴麾下,试图抱团取暖,有朝一日扭转这种小娘养的苦日子。</p>

    很显然,机会来了。</p>

    洪承畴义正词肃地抨击了多尔衮的擅动策略,指出清军不应该在福建、广东和陕甘未定之时,开辟第三个战场,这极大地增加了朝廷的压力,由此引发明军突破江防,直入朝廷腹心之误,当由摄政王负全责。</p>

    一众汉臣随即齐声应和,声势之大,从未有之。</p>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为您推荐